正是這種對于游戲的執著讓彭在23歲時就建立起一家容納80人,月營收過千萬的公司。正如邁克爾·戴爾在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的寢室里開始自己的電腦公司,比爾·蓋茨哈佛沒有畢業就創辦了微軟——那曾是眾多人的偶像。
但顯然,如今“80后”創業者的勵志標桿不再如此單薄,榜樣的名單在近來可以列出長長的一串,而這個時期涌現出來的少年創業榜樣必將成為這個時代年輕人的追求:被Google天價收購的視頻搜索網站、YouTube的年輕創始人賀利(Chad Harley)和陳士駿(Steve Chen);自稱“國王”、雅虎對其深有興趣并屢次加價未得的大學生社區網站Facebook 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像那樣的成就遙不可及?并非如此,如果少年們要找尋激勵,那就看看Google收購YouTube的涂純碐oogle收購YouTube的16.5億美元和雅虎為Facebook開出的10億美元的報價吧。
當然,榜樣力量之外,年輕人創業風潮更深層次的原因或許在于社會觀念的轉變。無論是戴爾還是蓋茨,其成功都完全被視為天才少年的個案,他們的路徑并不具有普適性。在他們的年代,一個人選擇創業,收獲的往往不是尊敬的目光,而是質疑和冷眼旁觀。當時的傳統智慧仍然認為:獲得一兩個學位,在一個成熟的大公司逐步升遷是正經之道,創業只屬于那些特立獨行的人。
然而今天,創業已經成了和傳統職業路徑相匹敵的、為社會所認可的職業之路。提及這種轉變就不能不提上世紀末的互聯網泡沫。在這場無數創意輸送給風險投資的過程中,創業的積極意義也傳播到扁平化的世界各地。1960年代、1970年代的創業者如馬云、吳鷹的成功,開始讓一種理念,即創業和傳統的就業途徑一樣,能夠成為一種職業道路得以廣泛傳播。企業家們開始找尋大量的資源來開始和運營一個新的生意。
因此,如今充當“創業”代名詞的不再是“魯莽”、“投機”和“風險”,取而代之的是“機會”。而不再神圣的公司職業生涯也促進了這種觀念的轉變:畢竟豐厚的退休保障和鐵飯碗的好時光都不再了。
甚至,從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政府也開始大張旗鼓地鼓勵創業。
走在前沿的是美國,2100所大學開始開設創業相關課程,而10年前這個數字是不到400所。中國的創業活動也開始走向全球前沿!度騽摌I觀察中國報告(2006)》顯示:當前中國每百名18至64歲的成年人中,有16.2人參與到創辦時間不足三年半的創業企業中去,創業活躍程度在“全球創業觀察”項目的成員國中名列第六。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逐漸開始意識到創業能夠帶來的就業機會,以及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開始鼓勵大學生創業。今年,中央財政安排1億元人民幣建立引導基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80后”將在整個社會支援創業的條件逐漸成熟的支持之下,將這種趨勢實踐為社會就業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