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鋪就創業路 ——我市來料加工業發展綜述 加工費從0.6億元到3億元,短短三年間,來料加工已成為麗水農村家喻戶曉的產業名詞。
如今,麗水已有近10萬農村婦女在這座被譽為“沒有圍墻的工廠”里成為“上班族”,年人均增收逾3000元。幾乎遍及全市所有鄉鎮的來料加工業,已經成為一項名副其實的“民心工程”、“富民工程”,成為廣大農村婦女參與二次創業的有效載體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助推器。
政策扶助
推動來料加工業駛入快車道
一個新興產業的迅速崛起,離不開政策的有力扶持。
來料加工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對于處在周邊地區來料加工產業輻射效應明顯、梯度轉移優勢突出的麗水,相對豐富的農村勞動力為發展來料加工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基于此,市委、市政府從產業發展初期就加大了對來料加工業的扶持力度。
2007年,市政府專門出臺了《麗水市發展來料加工業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了11大項扶持措施,明確要求市財政連續三年安排不少于100萬元專項發展資金,用以發展來料加工業。
此外,市政府還把來料加工工作列入2007年全市十件大事之一的新農村新農業惠民工程,成立了促進來料加工發展協調小組,9個縣(市、區)也先后設立專門辦事機構,通過出臺扶持政策、落實專項經費等方式,加快來料加工業發展。
一系列有效的扶持政策,猶如為來料加工業注入了“強心劑”。從物色經紀人、挨家挨戶地上門引導到給予相應物質資金獎勵,短短的三年間,麗水來料加工業突飛猛進。
目前已發展加工者800多人的景寧畬族自治縣來料加工經紀人徐德珍,回憶最初白手起家的創業歷程,曾動情地說:“沒有政府的鼓勵政策,我邁不出創業的第一步,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績。”
組團亮相
打響麗水巾幗來料加工基地品牌
有品牌、有特色,才能把產業做大做強。
近年來,全市各級婦聯組織立足于市場拓展、特色培育,致力于品牌建設,使麗水巾幗來料加工基地品牌日益響亮,加工產品日益成為市場的“寵兒”。
自2004年市婦聯率先在義烏建立聯絡處以來,目前全市各地都已在義烏、溫州等地設立了來料加工聯絡點,這些聯絡點如同來料加工經紀人在外地的“集結地”,搭建了與外地客商的合作平臺。在2007中國義烏國際小商品博覽會上,麗水來料加工組團亮相山海協作專區,設立的10個展位受到國內外商家極大青睞,共收獲價值逾2000萬元的訂單。
此外,我市還專門建立了“麗水來料加工”網站,依托網絡平臺及“農民信箱”為經紀人及客商提供各種服務。隨著知名度、 美譽度的不斷提高,麗水來料加工業也完成了質的飛躍,目前,全市共有157名經紀人的年加工費達到50萬元,許多加工經紀人還完成了從“來料加工”向“來樣加工”、“來單加工”的轉變,創辦了加工企業和加工基地。三年來,全市已創辦起各類來料加工企業28家,實現了產業升級。
家門口創業
實現部分低收入農戶脫貧夢想
縉云縣東渡鎮兆岸村低收入農戶呂麗琴,過去僅靠種植水稻為生,生活非常貧困。2006年,呂麗琴參加了市婦聯舉辦的來料加工培訓班,并成為了村里首批來料加工經紀人。
如今,年收入逾四萬元的她,還積極帶動一大批鄉親從事來料加工業,共同創業致富。
和呂麗琴一樣,我市目前共有9245名低收入人口參與來料加工業,并成功實現了脫貧夢想。為了幫助更多的城鄉婦女投身創業大潮,各級婦聯把欠發達鄉鎮、異地農民轉移安置點、貧困人口集中村作為重點發展區域,先后出臺了運費補貼、貼息貸款、培訓補助等一系列扶持措施,先后帶動8639名移民婦女、2058名下山脫貧婦女從事來料加工,有力地促進了這一群體的脫貧增收。
不僅如此,三年多來,各級婦聯還積極開展技能表演、技術比武、成果展示、技術培訓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寓教于樂,吸引更多婦女群眾學習、提高加工技能。僅2007年,全市共舉辦來料加工培訓班824期,受訓人員達35000余人次。通過培訓,我市的來料加工品種已經從最初單純的手工飾品,發展到現在涵蓋飾品、工藝品等多個門類,初步形成了以縉云、慶元和龍泉為主的珠繡加工,縉云為主的鉤針加工,蓮都、遂昌和松陽為主的串珠加工,青田、景寧和遂昌為主的縫紉加工這四大區域特色加工品種,并建成了20個示范基地,使更多的農村婦女實現了“家門口創業”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