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光谷創業新政觀察:讓智慧變成生產力
(一)
兩份文件,耗時3個多月五易其稿。
24條政策,言簡意賅,含金量被譽為“24K”。
10余次走訪和座談交流,只有一個目的,讓政策更符合民意。
5月底,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出臺《推進科技人員創業的實施意見》和《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暫行辦法》,新政一經出爐,一片叫好——
中小企業興奮,科技創業有了全程“保姆式”服務鏈,還有誘人的“種子基金”補貼;
科研人員欣喜,科技成果有了轉化平臺,無形資產入股比例可達注冊資本的70%;
這項具有光谷特色的創業新政,被武漢市市長阮成發稱為“推進全民創業最有力的政策”。
(二)
“兩份文件在知識股權化、融資機制、風險投資等體制機制上有一些突破。”東湖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劉傳鐵對兩份文件進行解讀時說:“特別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暫行辦法》,對目前科技成果轉化中遇到的瓶頸問題,進行了體制機制上的大膽嘗試。”
為破解融資難題,《辦法》提出,設立科技成果轉化資金5000萬元,該資金主要用于支持科技成果項目轉化、產學研合作、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的建設、引導各類資金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投入,以及科技創新獎勵等。
此外,在科技成果轉化基金中設立“種子基金”專項,對具發展潛力但又具較大投資風險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經評審后給予30萬元至50萬元的種子資金支持,對成果轉化的重大項目,經評審后給予貼息或無償資助100萬元至300萬元。
為鼓勵科技成果股權化、資本化,《辦法》規定,對以科技成果等無形資產出資入股企業的,其最高比例可達注冊資本的70%。對科技成果轉化產生的經濟效益,企業可以期股或技術分紅等形式,獎勵科技人員。技術分紅享受者可將技術分紅作為出資,購買公司股權。
沒有什么比這兩項政策更契合實情、更具改革意義,因為這是光谷,周邊高校林立,科教實力位居全國第三。智慧,是這片土地上最迫切需要激活的生產力。
(三)
為什么地處武漢的一些高校,與沿海企業合作,技術可以順利變為產品?為什么7年前請求武漢收購自己的深圳激光企業,如今會返漢提出收購?為什么數控技術全國領先的武漢,卻未能占領大量市場?
“關鍵是要大膽創新體制機制。”一位省領導在調研中國光谷時曾指出,光谷重在建“谷”,要擁有聚“光”的能力。要大力營造“崇尚成功、寬容失敗、鼓勵競爭”的文化氛圍,打造有利于吸引人才、有利于人才創業的谷地洼地,將科技人員的知識、智慧、創意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變成商品。
為“鼓勵冒險、寬容失敗”,《辦法》提出,支持企業為了轉化科技成果而參與的科技保險,對企業參與轉化科技成果相關的科技保險費用支出,按20%-50%的比例給予補貼。鼓勵境內外資本到高新區開展成果轉化的風險投資業務,對獲得風險投資的企業,按獲得投資總額的5‰一次性給予支持。鼓勵境內外資本到高新區注冊擔保公司,開展成果轉化的信用擔保業務,向成果轉化企業提供擔保且擔保期限超過1年的擔保公司,按其擔保總額的1%一次性給予獎勵。
為激勵科技骨干人員參與創業,《辦法》提出,在開發區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領域中,設立成果轉化自主創新崗位,吸引高校院所等機構的學科帶頭人與企業合作,領軍承擔重大成果轉化項目,入選者將給予50萬元崗位資助。
相比最初多原則、多概念的原稿,兩份暫行文件已在被服務者的建議下進行了全面調整。人們說:“陽光、高效的政務服務已不能簡單滿足被服務者的需求,良好的體制機制環境,才是促進企業壯大、推動光谷發展的不竭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