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暫住證引發質詢:創業還有多少“卡點” 2月16日,武漢市人大會上,時任武漢市代市長、現市長阮成發用千余字的篇幅激情推進“全民創業”:支持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干部創事業,在全市形成競相創業的動人局面,揭開了武漢“全民創業”的序幕。一時間,創業熱潮席卷三鎮。然而,楊秀峰遭遇“身份尷尬”一事提醒我們,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湖北日報消息 不就是一張小小的暫住證嗎,何不花5元錢辦證了事?一個項目就投資百萬的老板,如此“斤斤計較”,楊秀峰是不是在小題大做?
剛采訪此事時,我們也曾這樣想過。但隨著采訪的深入與事件的發展,我們就開始思考:楊秀峰“身份尷尬”反映了什么?
7月18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印發《關于大力實施回歸創業工程的意見》,鼓勵外出務工成功人士和本省籍在外企業回鄉創業興業,并要求解決回歸創業者的困難,讓回鄉創業者感覺到家的溫暖。
溫暖首先是一種感覺。然而,從北京回漢創業的楊秀峰,卻被視為“外人”,被要求辦理暫住證,身為漢南人的他,頓時感覺被家鄉武漢“見外”,這讓他有點“憋氣”。
面對楊秀峰的“憋氣”,社區群干和民警依法辦事,8次催辦,看似沒錯,卻未能正視楊秀峰“憋氣”的合理因素,并將楊秀峰提出的問題逐級反映以期解決,楊秀峰的一絲“憋氣”終于變成了一腔怒氣。
事實上,如果辦事者、管理者的思想和行動,不問世易時移與否,不思舊律陳規適宜與否,簡單停留在“依規辦事沒錯”的層次上,規定怎么說,我只管照做,何以與時俱進?
改革開放30周年。回顧這30年,其實就是一部解放思想的歷史,就是一部敢闖敢冒的創新歷史。
當年,如果主政安徽的萬里按循規蹈矩,堅持“人民公社”,“包產到戶”的發端可能就會與鳳陽、與安徽無關;如果不是鄧小平“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的論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能來得如此順利嗎?
今年初,武漢激情推進“全民創業”。工商、稅務、銀行等各部門聞風而動,為百姓創業加油:
民營資本要開客運公司,工商要求先辦運輸許可證再發執照,而交管部門則規定先辦營業執照再辦運輸許可證。怎么辦?改掉舊規定,先發照后審批;
申辦企業,以前同一地點不能注冊兩家以上企業。面對一套房子內冒出的幾家公司,辦不辦?放寬場所登記限制,允許經過物理分割的同一法定地址注冊多家企業……
顯然,這些為民“加油”舉措,都是在搬掉不合時宜的舊規定,撤除阻礙創業的藩籬。
遠城區居民到中心城區要辦理暫住證,這一規定制定于13年前。13年來,武漢社會、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城鄉融合加快;武漢城市圈成為國家級“兩型”綜改試驗區,其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解放思想、大膽試驗、率先突破,探索城鄉一體化,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因此,當楊秀峰“固執”地為身份煩惱、不解之時,人們是否應該考慮:東西湖、漢南、江夏居民到市區需辦理暫住證是否是另一種“刻舟求劍”?13年前的規定是否應該修改?
“身份尷尬”事件,已經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從部門角度看,是照章辦事,但從社會發展趨勢與全民創業大局看,則顯得不合時宜。當尷尬出現后,部門如何主動調整視角,以服從、服務于全局?
對“全民創業”,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楊松要求各級政府、干部提供“管家式”、“保姆式”服務。面對楊秀峰“身份尷尬”,如果我們滿腔熱情地為創業者著想,直面實踐提出的新問題,尷尬就會迎刃而解。
令人興奮的是,楊秀峰“身份尷尬”問題引起了省市領導的關注,有關部門也在就此進行調研。
然而,毋庸諱言,暫住證只是全民創業中的一個“卡點”,面對新的歷史條件,我們的現有制度與規定中,還有多少類似的“卡點”?
楊秀峰“身份尷尬”事件警示著我們:解放思想,永無止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