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惠政策為區域經濟鋪平道路
6月29日,《國務院關于支持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見》出臺。“中央財政建立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基金”,“2008年中央財政安排災后恢復重建基金700億元,明、后兩年繼續做相應安排。同時調整經常性預算安排的(http://www.fswenwen.com)有關專項資金使用結構,向受災地區傾斜。”7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見》印發實施,就財政、稅收、金融、國土資源、產業扶持、工商管理、就業、社保、糧食等10個方面規定了47條支持災后重建的政策措施。
業內分析人士普遍評價,這兩份《意見》含金量頗高。“政府對如何支持恢復重建考慮得比較細致、全面。無論是財政、稅收、金融、就業等各類政策的綜合運用,還是財政投入、銀行貸款、捐贈資金等各類資金的統籌協調,都比較到位,有利于形成合力支持災后恢復重建。”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指出。
這場災難成為當地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機遇。地震重災區之一的什邡市工業經濟局局長李先輝表示,他們準備近期去浙江、江蘇一帶招商,一方面承接東部產業轉移,著重引進具備“造血”功能的項目;一方面通過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倒逼市內原有落后產能淘汰或升級,進一步提升產業檔次、優化產業結構。
成都大學副校長張其佐認為,災后重建規劃和實施中,應確立“以生產項目促進產品結構調整、以行業標準帶動產業升級”的思路,不能簡單地克隆舊有的生產設備和生產力,而應根據現有生產力發展水平,科學選擇和引進項目。
多年打造“會展之都”的成都市,敏銳地察覺到災后重建的巨大商機。成都市會展辦主任陳琳說,地震確實在短期內給成都會展業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應該辯證地看待這種困難。成都是抗震救災的最前線,大規模和長時期的災后重建,為成都醫藥、建材、交通、電力、家電、物流等相關產業帶來巨大市場和商機,也有利于相關展會在成都的舉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