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幻覺
Dana Thomas,《新聞周刊》駐巴黎的資深文化時尚記者,在她那本引起轟動的《奢侈品是如何失去光澤的》一書里毫不留情地揭出某些知名品牌為了賺取高額差價,不惜一切辦法來降低產品成本,包括使用便宜的原材料、用計算機和流水線生產代替熟練的工匠、偷偷摸摸把生產線移到勞動力低廉的國家卻仍打著意大利法國制造的標簽,更為卑劣的手法還有,把衣服的袖子剪短半寸、不修邊、不加襯里,減少手表包裝盒里防震保護的紙板層等等,在她眼中:“在過去30年,奢侈品被貪婪資本家挾持,而消費者又被奢侈品所散發出的迷幻光芒所劫持。奢侈品行業已經犧牲了它的正直,削弱了它的產品,玷污了它的歷史,蒙蔽了它的消費者。”
“愛馬仕在毛里求斯完成絲巾鎖邊,而Louis Vuitton除了在法國、西班牙和南加利福利亞自家工廠里制造皮具外,還計劃在印度建廠制造鞋子。”對于有些名牌比如GUCCI或PRADA來說,即使能貼上意大利制造的標簽,也很大程度上依賴Prato的中國供應商。
LVMH中國區總監吳越,作為LVMH集團首位亞裔高層,在各種場合被追問了無數遍:LV到底有沒有在中國生產?他雖然明確表示LV品牌本身在中國加工的說法是謠言,但是LVMH集團在國內確有加工。“到目前為止,中國在世界的口碑還是國際工廠,現在中國制造想從工廠的思路走向一個商場的思路,這是一個巨大Cye.com.cn的轉變,這個轉變正在發生。有些品牌的賣點就包括產地,如果說我們不在中國制造,其實是從消費者角度思考,沒有人會做不顧消費者的行為。我們的宗旨是對銷售經營不利的事情少做,盡量不做。”
宋則表示,奢侈品是一個暴利行業,它的產品的生產成本與最終的銷售價格幾乎不成比例,多年來中國企業看著如此高額利潤無動于衷,拱手讓人,實在可惜。隨著眾多奢侈品牌入駐中國,他們有的品牌不僅開始占據中國的消費市場,更有甚者直接將生產廠地搬遷至中國,這給了中國沉悶的品牌市場又一次當頭重擊。
“無論從生產、銷售、消費等環節,中國企業和消費者都沒有得到實惠,由于缺乏品牌與銷售渠道,國內部分企業只能貼牌生產,99%的利潤被國外企業攫取,這值得國內企業深思。”他進一步表示,“多年來,政府提倡擴大內需,但是在奢侈品領域,這個內需是為別人擴大了,當中國高收入群體擴大了對奢侈品的消費需求時,他們將錢裝到了外國企業的口袋中”。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6頁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