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奧運時代,本土品牌應該理性應對營銷環境的變化,對自己的品牌定位及營銷戰略有一個長遠規劃,以確保自己在奧運營銷大戰中笑到最后。
對后奧運時代的品牌來說,首要任務是對過往的一屆奧運會進行效果評估,然后修訂預期目標,為持續贊助提供依據。三星在這方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相對成熟的樣本,其奧運評估系統由四項內容構成:第一是品牌信賴度;第二是品牌喜愛度;第三是品牌知名度;第四是品牌美譽度。
國際研究表明,奧運會對經濟的影響一般在十年之間。有一個通俗的說法,叫前七后三,我們除了關注之前的七年,還應當關注之后三年的延續效應。如果奧運結束后品牌立即停止相關營銷,前面的效果得不到維系和強化,最后所謂的奧運營銷將曇花一現,品牌得不償失。
北京奧運會結束后,奧運熱并不會馬上涼下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衛冕成功的運動員、第一次拿到金牌的運動員和運動隊都將是大眾關注的焦點,他們的成功將會為人們帶來一種集體自豪感。這時正是品牌開展后奧運營銷的最好時機。
同時,本土品牌還可以圍繞一些奧運題材的節目、活動進行營銷。奧運會結束后,央視的奧運相關報道不會停止,后續有奧運慶功晚會、各種奧運專題等,這些都為品牌開cye.com.cn展奧運營銷提供了許多機會,如圍繞奧運的“精彩瞬間”、與《面對面》、《東方之子》、《新聞會客廳》等王牌欄目進行合作,對奧運會精彩賽事進行回顧,等等。
中國的大多數品牌沒有足夠的綜合實力和長遠的預算體系,以為贊助就是一次性投入,一次性風險回報,結果奧運營銷成了事件營銷。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期間,一共有36家企業參與中國體育代表團的贊助,但這些贊助商到2000年悉尼奧運會時居然有35家不再參與,只剩下李寧公司一家。這說明很多品牌在體育營銷上還不成熟,贊助不能馬上顯現效益,就會對奧運贊助失去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