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濟源市在今年5月下發紅頭文件《關于加快推進全民創業的實施意見》,推出降低創業門檻的新舉措:一元錢即可登記注冊企業。新舉措甫一出臺,立即在當地引起熱議。然而,事隔近4個月,無一人前來登記注冊。(9月7日民主與法制時報)
原來一些人想做企業,但由于缺乏資金而無法注冊,如今一元就能注冊企業,在政策上更寬松,個人投資創辦企業可以把有限的資金用在購買設備或裝修上,不再作為注冊本金存放在銀行里,可以用在緊要處了。政府這樣做的初衷無疑是為那些想自主創業的人放低準入門檻,然而良好的初衷為何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呢?在筆者看來,原因恐怕有以下幾點:
第一,人們對于注冊資金的多少依然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在許多人的眼里,注冊資本的多寡是衡量一個企業實力的重要標志。很多創業者擔心,注冊資本太少,會給人公司實力不強的感覺,甚至是不正規或‘皮包公司’的印象,擔心這樣的企業沒人會愿意選擇與其合作。其實,一個企業具不具有發展前景,適不適宜開展合作,最關鍵的還是要看其產品、服務、業務能力、誠信度,看其有沒有完成合作項目的資質,而不能光看注冊資金。因為注冊資金也是可以做假的,現在許多騙子公司都會拿出注冊資金上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的證明,如果光看注冊資金,肯定就會上當受騙。
第二,“一元企業”徒具象征意義而不具有操作性。濟源之所以出臺“一元辦企業”的政策,其目的無非是為了鼓勵人們辭職、離職去創辦企業,使每個人相信不用多少成本,自己也能創業。但一個人一旦走上創業之路,不光是注冊需要用錢,建房或租房、采購設備、購進原材料或商品……處處需要資金,如果創業者沒有一定的資金實力,政府相關的配套政策又沒有跟上,特別是沒有優惠的貸款政策,光是低成本地讓人注冊一個企業有什么用呢?畢竟,注冊資金只是整個創業資金鏈條中一個很小的部分。
第三,在推進全民創業的過程當中,更重要的是思想意識的轉變。一元錢的低成本注冊固然可以減輕個人創業時的注冊資金壓力,為個人投資創業提供了一個非常寬松的法律環境,但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已經習慣于朝九晚五的作息時間,習慣于安逸、穩定的工作環境了,工資福利待遇雖然不是很高,但是旱澇保收,衣食無憂,沒有任何風險;而去創業,不僅需要去辛苦打拼,還要冒很大的風險,弄不好說不定還要賠得一塌糊涂。因此作為政府,出臺優惠政策進行鼓勵、引導當然十分必要,但這些“外因”終究要通過“內因”--創業者來起作用,要靠他們來創業。如果人們的思想意識不轉變過來,因循守舊,缺乏創業的激情,政府的初衷再好也終究是一廂情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