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
應對潮流玩“老節新過”
部分商家已經認識到這點,有意在今年展銷的時候劃分銷售范圍:超市里新新人類流動大的地方,散裝月餅成為主打,禮盒主要針對團購。可小動作改變能追得上活躍的80后、90后嗎?要想抓住他們的消費心理,還真得下番工夫。
看看那些為了學習制作月餅而滿大街找面點學校求藝的年輕人,手工作坊的存在似乎能滿足新新人類的要求。借鑒一下情人節手工巧克力的發展,原本有情人只能根據廠家生產的樣式來選購贈送他人的禮物,批量的生產難免出現“撞樣”的尷尬。千篇一律之后便產生了DIY巧克力工坊。來工坊的有情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創作出個性的巧克力。而親手、用心的過程,也正好和想表達的心意吻合。
再看月餅,好利來、富麗來、康福等品牌的月餅生產商屬于生產和銷售一條線的企業,擁有制作的技術和操作的師傅,完全可以為新新人類提供DIY工坊。而專營技術的廚師培訓學校更可以名正言順地開展短期招生,畢竟他們有過培訓新婚者速成的經歷,應該不算難事。
模具方面也有文章可做,新新人類對新鮮事物都懷有一股“追”勁兒。肯德基組合玩具、麥當勞福娃印章、交通銀行史努比玩偶等一系列的小東西已經跨入他們收藏的范圍,經久不衰的還有機器貓和Kitty貓Cye.com.cn等兒時的回憶。不少生活用品還靠這個翻身,從目前市場銷售情況看,同樣的盤子,加印圖案和普通的價錢差別很大,但是價格高的買的人也多。月餅模具可以如法炮制,雕刻上受歡迎的形象、語言,連續出上一系列,相信收益應該不錯。
每個傳統的節日都有屬于自己的傳統食品和方式,面對現代都市化的生活,有些略顯過時。其實,生活就像一盤菜,同樣的材料,同樣的食客,可適時的改變一下放料的順序和烹飪的方法,可能更有味道。
當傳統節日遭遇新新人類
購物似乎和年輕人關系多一點,傳統節日市場自然也缺少不了他們的存在,而崇尚非主流、意象派的80后、90后似乎不太領情,在傳統節日敲鑼打鼓來到的時候,他們以自己特有的姿態享受生活。
變化一:腹中餐不如情意“飯”
“送月餅?太老套了。”高強是一個網絡玩家,對于傳統送禮很不認同,“發個賀卡,制作個網頁,又快又有新意。月餅就是走個形式,還浪費錢。”
打開網易、卡秀等網絡賀卡中心,記者發現中秋節類型的點擊率明顯高過其他,今年的主題也都摒棄了以往一塊月餅和一輪圓月的模版式圖形,換成富有詩意或者惡搞性的動畫。還有一種網頁,顯示各種月餅配料,點擊一下“制作”鍵,一塊香噴噴的月餅就出爐了。通過一秒鐘的網絡傳遞,相互間的祝福情意躍然圖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