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公益創業帶入經濟學的研究范疇,賦予了經濟學更多的人性成分。尤努斯教授的美國導師勒根教授,也在其教學中引入了一種令人耳目一新、鮮明的社會學維度。尤努斯相信:“沒有了人性的一面,經濟學就像石頭一樣又干又硬。”經濟學也必須具有深廣的人文關懷,應該將關注的目標投向那些在傳統經濟學教科書中沒有任何地位的貧困人群與弱勢階層。
在國外的大學里,之前也沒有“公益性創業”的課程設置,學生們多半是通過學生社團學會公益性創業或者管理的。但在近些年,國外大學開始嘗試將公益創業作為一個有效的社會變革過程介紹給社會服務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事實上,公益性創業在歐美的發展已近20年,而在中國對于這一概念的認識才剛剛起步。對于這一概念的核心內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非營利機構采用創造性的商業運作模式提升其社會價值,二是企業通過創造性地滿足社會需要而提升其價值。
簡言之,所謂的社會型創業就是社會組織(企業、非盈利組織等)在經營過程中,將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創造性地融合的過程。
在此次論壇上,美國伊利諾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教授、博士項目主任史蒂芬安德森認為,許多非營利性機構的管理者并沒有商業方面的經驗。“而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在思考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帶來社會變革時,公益創業是一個極好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