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專電本周一,北京市在全市范圍內推廣社區慢性病知己健康管理。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還透露,明年起,承擔慢性病管理任務將作為社區衛生站進入醫保定點機構的準入條件。一時間,“健康管理”吸引了眾人的關注。
然而,關注未必普及程度高。令人尷尬的是,人們對于健康 管理的了解較為貧乏。去年,某機構曾經在北京做過一次問卷調查,2600人中僅有10%的人對“健康管理”有所了解。
在時髦經濟的召喚下,一些機構要么是一頭霧水,要么就是故意套上這個賣點。記者了解到,目前很多單純的體檢機構搖身一變就給自己冠以“健康管理”的名銜。
對于大多數健康管理公司來說,理想的服務對象是內外資大企業,以及逐漸增多的高收入人群。國家稅務總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度所得12萬元以上個人自行納稅申報人數超過212萬,而2006年還是170萬,這一龐大人群為健康管理行業提供了潛在的消費者。
這也恰好說明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它所蘊含的商機。學界有一個普遍認同的成本預估:個人在健康管理上投資1元錢,在醫療費用上就可以減少8~9元;由于健康管理,健康保險公司的直接醫療開支降低了30%。
據此,中國健康管理市場規模有600億元,而現階段只有10億元左右。保監會統計數據也顯示,2007年全國健康險總保費384億元。如果有10%用于第三方公司進行管理就非常可觀,但是現階段我國非醫療性健康消費還是個人支付為主,保險業基本未涉足該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