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起伏的2008年即將過去,伴隨著中央以及各級地方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步步推進,中國經濟正在走出陰霾,就在這一時刻,2010年上海世博會也進入了500天的倒計時。
正如專家所言,在此后的兩年時間當中,中國將從奧運時間進入到世博時間。那么,上海世博會究竟能夠給中國經濟帶來什么樣的機遇,中國企業又將如何借勢世博機遇走出轉型的困局,各級世博會贊助商又將在世博營銷上如何演繹精彩?
“商機,因為世博在這里匯聚”,立足財經媒體深厚的影響力,結合《華夏時報》新主流財經類報紙的特性,在上海世博局市場開發部的指導下,《世博匯》應運而生,旨在對上海世博會所帶來的世博經濟進行全方位的梳理和解讀。同心同德,從今天起,《世博匯》將伴隨世博經濟、各級贊助商一同進入“世博500天倒計時”。
在“中國制造”得到了世界的承認之后,即將舉辦的上海世博會無疑又給了中國一個機遇,借助這個機遇,包括高端服務業、會展業以及文化產業在內的國內第三產業將獲得巨大的發展,從而也將帶動整個產業結構的升級。
然而,面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增長放緩,大量城市企業面臨生存困境,即將舉辦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究竟能夠起到多大作用?就此,《華夏時報》記者專訪了長期從事中國城市化研究的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陳甬軍。
世博會與中國城市化進程
《華夏時報》:早在2001年的時候,為上海世博會參會人數做調查報告的IDC公司曾做過一個預測,得出參會人數將為7000萬,這個數據現在還在使用。但這個數據模型只預測了北京、上海、廣州和30個省市的超大城市,縣以下城市沒有包括在內,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您如何看待這一數字?
陳甬軍:我認為7000萬人這個數字估計小了,因為僅僅是在世博會開展期間去上海旅游的人數,也是有相當規模的,我覺得遠不止這個數字。
上海世博會作為中國城市化的一個標志,對中國經濟發展會發揮比較長的效應。與北京奧運會相比,第一,世博會展覽的持續時間比較長;第二,舉辦地上海處于長三角的中心,這個地區是中國Cye.com.cn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的中心。根據我們的統計,不以戶口而是實際工作地計算,到今年年底將有45%的中國人口生活在大中小城市和各級城鎮中,這個數字在2010年會達到50%,慢一點到2012年可實現。而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在2020年會達到60%,2050年達到75%以上,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