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春運潮一年比一年猛,各地春聯一年年在貼、燈籠一年年在掛、鞭炮和禮花一年比一年熱烈,年味越來越淡卻是很多國人的共同感受。
總體上,錢越來越多,年味越來越淡,這并不是因為中國的民間文化在枯竭,也不是因為“一臺春晚,綁架了多少中國人的多少個除夕”。中國年文化的真正價值,就在于每個人的自由自覺參與。我們不是沒有這個能力,我們缺什么?缺心情?不對,否則你無法解釋為什么年年春運一票難求年年削尖了腦袋也要回家過年;缺錢?也不對,否則你無法解釋為什么鞭炮禮花越放越大、手中的禮物和紅包越來越厚重;是洋文化對中國文化的沖擊使我們越來越忘記自己的根?也不對,因為在春節,并沒有什么西方文化形式取代得了“中國味”、“中國色”,同時在海外那些洋文化的本土,中國年卻越來越韻味十足、魅力四射。
我們缺的是時間。2.3億農民工,其中1.3億離開本鄉鎮千里迢迢到外地打工,此外還有大量游學在外的學子,大量在外求職的游子,每年春節期間匯成23億人次的人流,在神州大地上浩浩蕩蕩來回奔波。他們的春節假期,法定只有七天,加上各種調休時間,平均不會超過10天,其中還得有兩三天時間耗在路上。真正屬于他們休息、娛樂、探親訪友的時間有多少?屈指可數。自然就更沒有時間、精力來組織、參與各種各樣的社區文化活動——而那些,正是春節文化的主流。在民工潮剛剛興起的頭幾年,我家鄉那些沒有外出打工的386199部隊(婦女兒童老人),尤其是其中的一些老人,曾試圖組織后生們參加一些春節文化活動,但越到后面越力不從心。各地的相關活動,基本上也逐漸銷聲匿跡了。
那么,如果把春節假期延長,“年味”是否就會如期而至?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我們不僅缺時間,更缺乏“心安即是家”的體制機制。現階段,城鄉分割的體制使人們的心永遠在別處——在城市時思鄉,回鄉后又惦記著回城后的工作是否依然穩定。海外華人把春節過成盛大的文化盛宴,其實是他們安居樂業后油然而生的文化鄉愁。如果我們的農民工進城后也能很快在城市安居樂業呼朋引友,春節文化的復興與創新也將隨之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