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工商局日前出臺鼓勵創業促進就業8條新政,其中包括大學生創業注冊資本“零首付”以及允許農村宅基地房屋從事商業經營等。
從相關政策導向來看,實際上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一句話:放松管制,降低創業門檻。我認為,面對當前由國際國內各種因素造成的經濟困局,相比于擴大政府投資、發放消費券之類被動型的應付,這種鼓勵創業的政策才真正代表了有利于從根本上擴大內需、改善經濟結構的正確方向。
看到近年來一次比一次更擠破頭的公務員招考,我總不免既感慨又悵然。20多年前我們那一代念大學的時候,情況可完全不是這樣。記得我和我的同學們畢業分配時,被國營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錄用是一件相當沒面子的事。在地域方面,最熱門的毫無疑問是廣東。那個時候國家的經濟基礎很差,市場秩序也并不完備,但整個社會中涌動著一股生機勃勃的創業和冒險氣氛。統計數據也證明,改革開放前半段是中國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與國民經濟增長比較匹配的時期。雖然當時老百姓整體上并不如現在富裕,但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民”占的比例比現在要高得多。換言之,經濟發展的大多數成果被民眾所享有,這又反過來成為推動經商、“下海”的強大動力。
我在國家經貿委工作的一個朋友幾年前告訴我一個故事:他有一個表哥,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內地某欠發達省份開了一家加油站,有一段時間生意越做越紅火。那位表哥也立志要在10年內建成該省最大的連鎖加油站公司,并夸口高薪請我那位擁有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博士頭銜的朋友回去做總經理。最近,表哥專程到北京來找我的朋友,不過不是三顧茅廬來發聘書給他的,而是托他替他大學快畢業的兒子在國家經貿委機關謀一個辦事員的職位!八募佑驼具開著,不過他現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盡快賣掉它!
那位表哥這10多年間經歷的甜酸苦辣和觀念轉變,想必改革開放后最初的一批創業者中,絕大多數人都能感同身受。改革開放已經走過30個年頭,中國今天的市場經濟體制確實比20多年前要規范得多,很多昔日鉆政策漏洞而一夜暴富的故事,今天已經不可能復制了。這原本是一件好事,然而絕不應該使Cye.com.cn我們社會中自下而上的創業動力日趨衰減和消退。一個社會在轉型過程中,舊的體制趨于解體,新的體制尚未成型的“真空期”,必定會出現生氣與亂象并存的局面。當新的體制逐漸建立起來以后,亂象會一點點消除,而生氣能否保持,則取決于這一新體制的完善程度。經過了30年摸著石頭過河,民間的商業秩序已經比過去大為改善,但政府行政力量干預正常市場交易的行為卻并未從根本上得到有效制約。簡言之,一個適應市場經濟的法治社會并未真正建立起來,這就使得產權保護、自由競爭、契約精神等對社會財富創造來說至關重要的制度因子在我們這里還未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