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的影響已成事實,但浙商的骨子里有不畏艱難、勇于創新的本性,在危機中思考、變革,才是后金融危機時代應該做的。要在國家產業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繼續走創新之路,主動應對,積極作為,危中求機,于發展中謀求新跨越。
不能照搬亞洲金融危機的經驗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日、韓的大企業,積極變革的大多取得成功,如三星、現代、索尼、日產;而積重難返的企業,如大宇、雙龍、五十鈴等,不是破產就是被兼并。成功的原因除了自身的努力外,還有借助外力,參考歐美企業的經驗,或者直接聘用歐美企業家經營。比如日產公司,接受雷諾派駐的總裁卡洛斯·戈恩大刀闊斧改革后,重新煥發了生機。
這次由美國次貸引發的金融危機,就我國所處的發展狀況來講,與亞洲金融危機發生時的情況不同。在全球化進程中,我國加入WTO并參與到國際產業分工,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當前采取與亞洲金融危機時相似的措施,收到的效果卻可能有所不同。新經濟下迅速變化的市場形勢,使企業必須加速變革和創新,才不至于被市場淘汰。
對于企業而言,如何“危”中尋“機”,壯大自身,關鍵看三個要素:一是品牌,二是產業鏈,三是企業家。現在中國最缺的就是這三樣東西,這些都是成就一個真正的國際性大企業最基本的條件。我們可以在這場金融危機中思考,中國有沒有可能在未來崛起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大品牌?有沒有可能形成成熟的國際化的產業鏈?有沒有可能培養出一批真正具有全球視野、國際戰略眼光的企業家?
因此,企業的想象力與創新、市場遠見與洞察力、對環境的敏感性與適應性,將至關重要。練好內功,創新無止境,建立自身核心競爭力,將市場策略上升到戰略的高度,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種有形的、無形的資源,才能成為高績效的企業。
有信心,會創新
企業信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在金融危機面前,悲觀的企業會認為是末日,會關閉企業或者讓企業破產;樂觀的企業會認為是市場重新洗牌、站上制高點的難得機會,會采取一切措施渡過難關。目前,我國國內經濟仍然保持較快增長,新興市場還有很大潛力,我們目前要做的,是從迷霧中找到最正確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