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的互聯網創業熱潮中,誕生了諸如騰訊、百度這樣的市值超過百億美元的公司,也誕生了諸如阿里巴巴、搜狐、網易、攜程、新浪、盛大這樣的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可如今,恐怕連最樂觀的預言家也不敢斷言,未來2至3年內,中國還會有類似的大規模的互聯網公司誕生。在國內互聯網格局和商業模式走向未明的情況下,互聯網的創業空間究竟還有多大?未來的創業方向又將指向哪里?這些都已成為業界討論的焦點。
隨著近幾年國際經濟的不景氣,很多互聯網創業者都放慢了自己的腳步,特別是在最近一段時間里,經常會出現一些言論:“互聯網創業已處于低潮期,投資商已將準備投入該行業的資金轉移到了其他行業,互聯網創業步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低谷。”就目前而言,確實有一些風投公司已不再將網絡創業公司視為自己的考察重點,他們更愿把賭注押在那些看起來成功幾率極高的、規模已經成形的互聯網公司上,而不愿過多考慮那些剛剛興起的、規模較小的互聯網
國內第一波互聯網創業如日中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暴富神話,只要有一份創業計劃,就不愁風險基金的進入,投資者大把地撒錢,創業者則大把地燒錢。但經歷了最初的狂熱之后,互聯網創業也開始暴露出許多弊端,由于很多企業不注重業務的實際情況,從而導致盈利模式的不清晰與收入Cye.com.cn來源的單一,因此投資者開始紛紛撤資、小企業面臨倒閉、大企業開始裁員減支維持生計,風險投資的望而卻步一度成為時下互聯網創業者們深陷低迷的直接原因。
但互聯網真的就沒有創業空間了嗎?其實不然,由于互聯網創業者們沒能創造出更為明確的盈利模式,而遇到生存困難實屬正常。從門戶到社區,從綜合到垂直,從概念到應用,互聯網作為一個新媒體,其觸角無處不在,站在用戶的角度上考慮創業,逐漸從技術帶動生產力的創業導向過渡到由用戶需求帶動技術創新的創業導向,這無疑將成為下一波互聯網創業的主流趨勢。
自2007年阿里巴巴上市伊始,中國互聯網的應用形式就已基本確定互聯網創業者的熱情也由此被帶動起來。截至2008年6月底,全國網站數量已經達到191.9萬個,而中小型企業網站數量就已突破了100萬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