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最近啟動了全國首批81個創建國家級創業型城市試點工作,我省成都市、綿陽市、攀枝花市被列為試點城市。盡管各城市試點方案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思路是相同的,就是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眼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從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和創業環境入手,逐步形成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新格局。由此看來,創建創業型城市,根本目的是激發全社會的創業激情,推動全民創業,走向創業型社會。
從創業型城市走向創業型社會,是新時期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的必由之路。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國之策,是社會和諧之基;創業是經濟活力之源、社會進步之翼,是擴大就業的倍增器。我國是世界上勞動人口最多的國家,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總量矛盾和就業結構性矛盾將長期存在。在這種情況下,要使每個勞動者都能公平地實現就業、公平地享有發展機會,最直接最實際的就是通過建立創業型社會,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據調查,一個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的個體經營者,平均可帶動3人就業。從長遠看,鼓勵更多勞動者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是促進就業的一條主渠道,是解決就業問題的主攻方向;只有使創業社會化,才能實現就業最大化。
從創業型城市走向創業型社會,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市場經濟的活力來自于比較優勢的分工和自由選擇式的創業性就業。到那些比較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看一看就會發現,創業性就業越多,市場競爭越充分,經濟發展越活躍。在我國,“珠三角”、“長三角”等地民營企業的快速發展更是得益于“全民創業”。就四川而言,無論是加快災后恢復重建,還是加快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建設,最根本的就是要建立經濟發展的內生增長機制,激發全社會的創業熱情,促進更廣泛地創業、更充分地就業。我們對成都、綿陽、攀枝花創建國家級創業型城市寄予厚望!
從創業型城市走向創業型社會,關鍵是轉變發展觀念和就業觀念。首先,各地政府應轉變發展觀念,不僅要把創業和就業作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納入發展規劃,納入政績考核之中,而且要在發展思路上順應現代產業發展大趨勢,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盡可能拓寬創業空間。在就業方面,隨著“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要強化自謀職業、自主創業觀念。目前,自主創業缺少社會認同度,迫切需要通過創建創業型城市,增強全社會的創業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