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國目前存在著2000多萬的生活貧困人群需要通過扶貧工程解決,人們覺得理所應當。但是人們很少想到中國目前最大的貧困問題不是生活的貧困而是創業的貧困。我們是否需要有一個解決創業貧困的扶貧工程。
創業貧困的表現之一是創業機會的貧困。50%的畢業生要通過關系找工作,創業在起跑線上就不平等,可見,創業機會是貧困的。由于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能力本位的平等創業制度未真正建立,人們即便想創業,也會面臨許多關系本位、權力本位、背景本位的困難,看到大量的逆淘汰現象后人們對創業表現出明顯的麻木和無奈。人際關系往往成為創業者首先要擔心的障礙。
創業貧困的表現之二是創業條件的貧困。總有一些膽大的想創業,那么,到哪里去借錢呢?大銀行不肯,小銀行不多,地下錢莊是高利貸。如果招人,沒有一個全國統一高效的人力資本信用體系,人的評價很困難。更是要用大量精力去搞定各個管理部門,時間精力是個未知數。從宏觀上表現為國有大企業的壟斷。即使雖在一些原本可以公平競爭的領域也有國有企業占據主導地位,非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生長異常困難。這也難怪讓大學生們都覺得自己創業絕對不是畢業后的首選。
創業貧困的表現之三是創業能力的貧困。創業肯定是要遇到困難的。在任何一個社會環境中創業都不容易。關鍵是有好奇心,有激情,有個性,有新點子,有耐力,有信心。但是我們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模式以死記硬背為主,恰恰年復一年地消磨了年輕人的好奇心、激情、個性。而獨生子女的獨特成長經歷又使孩子們的抗壓能力較差。教育的行政本位管理逼得教師學生只能循規蹈矩。
創業貧困的第四個表現是創業的組織結構貧困。創新創業的組織不可能是自上而下的常規型的科層組織和大公司。創新創業的組織應該是超常規的各種橫向結合的社會自發組織,跨學科的學術聯合體,年輕人的興趣合作團隊。如果不給予社會自組織以寬容激勵,創新創業的想法、點子很難實行。目前社會自組織的建立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