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去南方某市采訪,談及保就業,市長面露難色:“現在就業壓力真大!大氣候不好,哪還有多少公司和廠子需要招人呢?”
這位地方官愁的是正規就業。多年來,我國一直依靠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崗位。隨著勞動生產率提高,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聯系逐漸弱化,面對產業結構升級、技術進步與勞動力普遍供大于求的矛盾,指望通過“萬人大廠”、“千人車間”吸納大批就業已不可能,特別是眼下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就業彈性系數下降,發展正規就業的空間比較有限。
實際上,國內市場有大量用工需求,只是很多“飯碗”被“藏起來了”。今年有關部門和各地頻頻出臺政策緩解就業難,但有的“誘人卻不解渴”,畢竟正規的“飯碗”就那么多。拿返城農民工來講,政府意在加強培訓,可如果沒那么多崗位需求,培訓了又能怎樣?從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和勞動力市場看,不妨轉變觀念,在開拓非正規就業方面多多作為。非正規就業一般指非全日制、臨時性的靈活就業形式,從業者的勞動場所、時間和雇主等不固定。美歐日都有特殊措施激勵非正規就業,多數發展中國家的非正規就業人口占比也很高,如拉美、非洲、東南亞。
對于農民工、大學畢業生和失業人群,能實現正規就業自然好,但在當前形勢下,不可小視非正規就業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齡化的趨勢明顯,消費需求也日益個性化、多樣化,以家政服務為例,據國家統計局對北京、上海、成都等七城市抽樣調查,70%以上家庭需要家電維修、上門送報、室內保潔等17項服務,約有700萬戶可提供相對長時間固定的非正規崗位,有些城市對家庭秘書、司機、導購、月嫂、園丁等需求很旺。當然,家政服務要真正使大伙信得過、用得好、找得著,還得全面提升從業者素質,有標準、規范和網絡平臺。又如,我國老年護理的社會化和專業化服務供給嚴重不足,國家發改委社會司測算,全國現有近3000萬老年人有長期照料看護的需求,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升,并將帶動大量老人及家庭增加護理消費支出,對擴大內需有直接拉動效應。到2010年,僅城市居家養老和護理服務的潛在市場規模就達1300億元,適宜“4050”人員和進城農村婦女就業。而小商小販支撐起來的日常服務業也能有效減緩就業重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