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產能過剩,企業存貨仍在消化,新產品需要時間等待;
2 消費者捂緊口袋,趨于保守,刺激新的消費興奮點更難;
3 通貨緊縮時期壓縮初創企業的利潤空間;
4 優秀的人才更趨于保守,小企業會感覺“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5 政策刺激演變成了政策保護,小企業反倒得不到破壞后的新空間;
6 政策的執行也有“馬太效應”,資源更多向強者傾斜;
7 全球經濟危機,不可能“不差錢”。
天時!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
偉大的企業往往都是在危機中誕生的,如我們熟悉的寶潔和通用電器是在1837年的經濟恐慌期出現,而19世紀末的大衰退中誕生了IBM,通用汽車和福特在1907年的蕭條中崛起,1929年大蕭條時誕生了美國聯合科技公司,1973年石油危機時出現了聯邦快遞。那么,當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降臨,你難道不想親手締造一個偉大的帝國嗎?
危機更容易催生出偉大的公司,這絕不是巧合。經濟學家熊彼特五十年前提出的“創造性破壞”概念,將“創造”與“破壞”這兩個詞聯系在一起,就說明了兩者間的辯證關系。不破壞很難談創造,危機是對舊事物的破壞,也就孕育著對新事物的創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