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是座斷橋,腳底下就是湍急的河流,身子一歪,馬上就會掉下去……”好多個夜晚,陳明林(化名)都被同樣的噩夢驚醒。
“當時意氣風發地帶著一套軟件研究成果,從高校出來辦公司,想把這套軟件包裝成產品賣出去。結果公司成立一年半,一單也沒有簽出去,成立時投入的120萬元現金所剩不多,而前景依然不明朗。” 在回憶起那段日子時,陳明林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痛苦”,這直接導致他后來選擇當“逃兵”—從公司全身而退,回到了他原先所屬的高校。
陳明林目前的辦公室就在某個高校的教學大樓里,他的桌面比較凌亂,除了專業資料,還有《激蕩三十年》、《公司財務學》、《打造高效團隊》等經管類書籍。他一邊麻利地整理著桌面,一邊自嘲地說:“前兩年從高校走出去辦公司,以失敗告終,到現在返回學校快一年了,還惦記著能不能瞅準機會再‘玩’一把。”
這些年來,像陳明林這樣的科研人員不在少數,“回去”的人很多,“出來”的人也不少。
國家政策的扶持也使產學研的“土壤”變得越來越肥沃。2008年年底,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關于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若干政策》的通知,鼓勵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向企業轉移自主創新成果,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技術轉讓所得按照有關稅收法律和政策規定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
產學研有多種模式,例如科研機構直接出讓技術給企業、科研人員入駐企業,或是科研人員自己辦公司。接受采訪的許多創業型科研人員都承認,從國家政策層面來說,現在的大環境還是不錯的,但在產學研初期,他們仍然會面臨所有企業從“出生”到“成長”所遇到的問題,比如紛亂的市場、繁瑣的財務、復雜的人事等,這些都在慢慢消耗他們最初的創業激情。特別是當這些企業還沒有抱成團、形成聯盟或是簡單的伙伴關系時,就更經不起太多的風雨。
而“回去”的科研人員也不能只是悶頭寫論文了,“從去年開始,各項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紛紛出臺,其中提到這么一點: 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中,要將科研人員開展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情況作為重要的評價內容,引導、支持科研人員積極投身于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活動。這將成為一個重要的激勵手段。” 陳明林說。
產學研結合已經大勢所趨。但我國產學研進程仍然存在自主創新成果轉移機制不健全、運行機制缺乏、技術成果有效需求不足等突出問題,這集中表現在工程化和系統集成能力薄弱、產業化資金難以籌措、缺乏科學的利益分配機制等方面。這些問題往往會讓剛剛起步的“學院派”創業企業踟躕不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