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根據全團促進青年就業創業的總體部署,全國農村戰線團組織啟動實施了“共青團農村青年春季培訓行動”(以下簡稱春季培訓行動)。截至目前,全國各地團組織主導或參與培訓農村青年112萬余人,落實培訓經費總額13686萬元,團組織自建培訓基地1893個。 在“青春建功”新農村培訓項目中,28個省級團委已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實現對接,春季已培訓298816人,全年計劃培訓811501人,是原定20萬人培訓計劃的4.06倍;此外,與農業、科技、扶貧等部門合作培訓285138人,爭取到培訓經費3439萬元。
綜合各地情況分析,本次春季培訓活動表現出如下特點——
第一,行動迅速。2009年1月,以全國農村共青團工作會議為標志,各地迅速拉開春季培訓行動序幕。北京、海南、浙江等15個省級團委率先啟動工作,甘肅、吉林、貴州、黑龍江等11個地區由團省委書記牽頭成立領導小組,強力推進培訓工作。2月初,春季培訓行動已在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層層鋪開。全團在春季培訓中行動早、力度大、步調齊,迅速在社會上形成集中聲勢。
第二,特色鮮明。各地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了具有共青團特色的培訓模式。一是政府埋單式,各地積極爭取政府專項經費和培訓項目,由共青團牽頭組織培訓,如重慶爭取財政1000萬元,推行“新型農民免費培訓新芽計劃”。二是團企聯合式,結合企業的用工需求,開展訂單定向式培訓,結合龍頭企業的市場擴張需求,開展加盟式創業培訓。如甘肅定西開展“培訓轉移一體化服務”,為北京、新疆等多家企業提供訂單式培訓,廣東聯合龍頭企業開展“創業小老板加盟培訓”。三是與專業培訓機構合作式,共青團組織青年,職業機構提供培訓。四是共青團自主培訓式,共青團依托團校、青年就業創業服務中心等團屬機構,直接開展培訓。五是公益慈善式,如上海聯合慈善基金會開展“陽光下展翅”貧困青年培訓項目。
第三,規模激增。在原有培訓計劃的基礎上,各地團組織又大幅拓展了培訓的人數和規模。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合作的培訓項目中,全國24個省(區、市)爭取的培訓指標均大幅增加,其中天津、內蒙、上海、山東、江蘇、安徽、廣東、廣西、新疆等9個省(區、市)將原下達的培訓指標擴大了5倍以上。全團春季培訓農村青年總數超過78萬人,是預計30萬培訓人數的2.6倍。
第四,督促嚴格。團中央通過實地督導、網上通報、電話核察等形式,加大督促落實力度。農村部先后派出3個調研組,分赴河北、內蒙古、上海、湖北、重慶等5省(區、市),就培訓工作進行調研督導。近期又派出檢查組分赴山東、吉林兩省深入調查摸底,并通過網上調查、電話抽查等方式,對河南、江西等15個省(區、市)30個縣的工作進行樣本調查。同時,各地團組織也采取措施,保證培訓不走形式、不走過場。內蒙古把培訓的合格率和轉移就業率納入基層團委年度考核指標體系;河南把所有培訓信息公布在網上,接受監督;甘肅派出工作組深入各級鄉鎮、村組檢查培訓情況;四川制定嚴格的培訓臺賬、督察考核、信息通報制度,嚴把培訓質量關。
第五,成效顯著。各地一是以需求定內容,增強培訓的實效性。如新疆為兩萬多名少數民族青年提供“雙語”實用技能培訓,四川打造勞務品牌,“川妹子”、“川建工”和“川廚師”等項目入圍全省品牌項目。二是以普遍受益為原則,擴大培訓的覆蓋面。如吉林、貴州分別組建“十杰青年農民指導團”和“廣東貴州商會創業輔導團”,用巡回講座的方式把技能和創業輔導送到6000多名農村青年身邊;廣東開辦“農技網絡大講堂”,對12615名農村青年視頻授課。三是將培訓與就業掛鉤,擴大培訓成果。如遼寧將貧困縣與經濟發達縣結對子,建立“訂單培訓、定向輸出”制度;山西團組織把“百縣千鄉農村青年培訓工程”與“勞務輸出大篷車”相結合,聯合職介機構輸出受訓青年3000名;四是得到媒體廣泛關注,社會影響面大。據不完全統計,全團春季培訓行動被中央電視臺、《中國青年報》報道近70次,被全國各地網站報道或轉載52800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