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中文導報》報道,隨著華人中年輕一代創業者在日本成長壯大,他們的故事精彩紛呈,創業的艱辛、成功的喜悅、奮斗的甘苦、失敗的辛酸都頗為引人關注,耐人尋味,記者特別采訪了幾位年輕的創業者。
逆境中奮起的創業者
衡德凱2006年開始開公司,那時他還不到30歲,3年過去了,他已經成為在中日兩國擁有3家公司,擁有60多名員工的一位頗為成功的CEO。意氣風發,開朗健談,顯現出一個年輕有為的青年才俊的風范。然而說起創業之路,衡德凱告訴記者在這成功的背后卻有著外人難以體會的艱辛。
衡德凱2000年來日本留學,和一般的留學生一樣,首先讀語言學校。小衡來自揚州,父親是一位民營企業的老板,家境經濟條件很好,而他是家中惟一的兒子,從小就是家中的寵兒,不會為經濟上操心。然而就在小衡來日本不到一年的時候,這一切都改變了。小衡父親的公司倒閉了,小衡不僅沒有了家里的資助,還要幫家里還債,這時衡德凱才第一次感到自己作為家中的長子的責任,也就在這一瞬間他長大了。在那一年里,小衡每天打工10多個小時,掙的錢除了為自己準備生活費、學費,還給家里寄去一部分,還要利用一切時間拼命學習,準備考大學,短短幾個月,他的體重從140多斤降到了110多斤,銳減13公斤,回國探親時,親人們看到都心疼得直流眼淚……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這樣的努力下,2002年衡德凱考入了琦玉大學。
進了大學,由于成績不錯,學費減免,還拿到了獎學金,小衡的經濟負擔減輕了很多。琦玉大學實行學分制,小衡利用兩年的時間就基本完成了4年學業所需的學分,到了大學3年級,他就開始留意各種機會,注意體驗學習,考慮自己創業的事了。在這期間他利用課馀時間為一些國內來日本的商務團作翻譯,注意學習一些商務談判技巧,了解客戶心理等,同時結交了一批朋友,建立了自己的人脈關系。3年級下半學年時,小衡到一家便利店打工。這是一家直銷的便利店,由于工作出色,2個月后小衡就被升職為經理,在這里他又學習到了經營、訂貨、人員管理等技能,最后成為負責管理新宿地區3家店,協助管理港區2家店的大經理。
很快進入了4年級,學生們開始求職了,衡德凱考入了碩博連讀的大學院課程,他也在一家大手企業找到了工作,考慮后,小衡放棄了大學院,在4年級下半學期開始進入這家大手企業工作。在這里他的最大收獲是與自己的上司日本人橫山先生成了好朋友,由于一直想著自己創業的事,很快衡德凱就辭去了工作,開設了他的第一家公司。而他的合伙人就是與他一起辭去工作的他的原上司橫山先生和他的另一位中國人朋友。這時是2006年,衡德凱剛剛正式畢業。
衡德凱注冊的第一家公司叫“日之泉”株式會社,公司主要做針對日本市場的深加工食品進口代理。公司成立了,小衡躊躇滿志,準備大干一場,誰知市場給了他迎頭一棒。以前在做翻譯時,小衡認識了一位日本客戶,私交甚好,成立公司前,小衡曾帶他去中國,把自己在中國的人脈關系介紹給他,這位客戶也一再與小衡說,如果小衡開了公司,一定會和他合作,現在小衡的公司開張了,這位客戶與小衡做起了生意,沒想到由于了解小衡公司急于擴大業務的心理,客戶提出的條件非常苛刻,這樣中國方面的廠家毫無利潤,為了不賠錢,質量有一些紕漏,客戶立即抓住這點進行索賠,小衡的公司由此損失了幾十萬日元。雖然損失的錢并不多,但當時對于剛開張的公司是致命的打擊,更致命的是,這件事讓小衡心灰意冷,對自己經營公司的能力產生了懷疑,甚至一度喪失了繼續干下去的斗志。這時國內的親人給了他最大的支持、鼓勵和安慰,她最小的姐姐幾乎每天與他通信,鼓勵他振作起來,把公司經營下去,這樣他挺過來了。過了這一道坎兒,小衡從中總結了經驗,接受了教訓,他更加成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