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幾年前的事了。一日下班回家,路遇一賣烤紅薯小販。只見他推著板車拼命跑,城管執法人員緊跟其后使勁追。類似的場景,相信大多數人都遇到過。
曾幾何時,小商小販與城管的矛盾每每見諸報端。是讓馬路攤販生存下去?還是維持城市表面的光鮮形象?這對矛盾似乎不可調和。
其實,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一些代表委員和專家學者就提出,對于自主創業的小攤販,城管部門不要過多地去“卡”,而是要加強服務和引導。攤販經濟是當前值得鼓勵的促進就業的一個重要方向,要解放攤販經濟。各城市應根據城市規劃、市民需求,劃定一定區域,限定時間、地點,讓小攤小販有序經營,還他們一個“生存”空間。
眾所周知,許多小攤小販的背后往往維系著一個家庭的生活,這種低成本創業不僅解決了一部分人的就業,讓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而且在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小攤小販能有一個經營空間,對社會的穩定至關重要。
最近讀報,一條新聞頗給人以感觸:南京市人大于近日通過了新的《南京市市容管理條例》。《條例》規定,為了方便市民生活,南京市將不再對路邊攤點一律“趕盡殺絕”,而將實行有限度的開禁。這一充滿人性化的Cye.com.cn《條例》將于8月1日起正式施行。報道稱,南京市在對馬路攤點開禁后,包括水果攤、早餐攤、修鎖攤、修車攤、書報攤等在內的攤點有一萬多個,除少量搭建大棚收取一定的成本費及衛生費外,將不收取任何費用。
筆者以為,馬路攤點變“禁”為“放”,是一件大好事。馬路攤點開禁,不但能讓市民買到便宜方便的物品和服務,而且也給小攤小販們也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生活來源。南京市對馬路攤“開禁”這一善政,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