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會創業“自選超市”有望每周一次

燕趙都市報記者 楊佳薇/文 趙海江/圖
在成功舉辦了幾次創業項目推介會后,昨日,創業項目推介服務周活動在省會創業指導中心拉開帷幕,與前幾次有所不同,此次推介會不再采取大范圍集中展示的形式,而是以一周為期限,采取邊展示邊調整的方法。雖然每次展出的項目數量不多,但是門類更齊全,今后,創業項目推介將有望形成一種固定形式,每周舉行一次。
■現場:一天十幾個項目尋找“對接”
生物、養殖、飲食加工、家政服務……昨日上午10時左右,記者在現場看到,隨著省會創業項目推介服務周啟動,省會創業指導中心再次擺起了創業“自選”超市。
年過40的孟女士失業在家已有三四年的時間了,昨天上午一大早就來到了推介會。“我今天來是想找一個女人味比較濃的項目,比如插花店一類的。”一圈走下來,孟女士看中幾個項目,不僅索要了詳細的資料,還向現場的項目負責人認真了解情況。“這樣的推介會對我們這些想創業的人來說,真是太有用了。”孟女士說。
記者發現,與前幾次創業項目推介會相比,昨日雖然是創業項目推介周的第一天,也吸引了一些有創業意向者,但并不是特別熱鬧,而且現場推介的項目大概只有十幾個,與前幾次動輒二三十個項目集中展示的規模明顯小了。有前往參加推介會的市民就表示,感覺這次推介的項目不如前幾次多,場面也不如前幾次擁擠,不過,這也促成了對接雙方更好交流。
旁白:省會創業指導中心主任柴玉文介紹說,與前幾次的形式都不同,此次創業項目推介周采取的是以一周為期限,邊展示邊調整的方式,在這一周的時間里,每天推出十幾個創業項目,根據市場反應,每天對展出的項目進行調整,從而實現創業項目與創業者的良好對接。雖然每天展出的項目數量不多,但是一周下來,項目門類并不少,反而更齊全。
■發現:大學生創業“漸成規模”
“從事飲食業我覺得不錯,各方面都比較適合我。 ”剛剛大學畢業的小商昨日在推介會現場轉了一圈后,一眼就相中了一個項目。小商大學學的是人力資源管理,但自己并不感興趣,于是畢業后就參加了創業培訓班,可能因為是女孩子,小商說她最初就想開家面包、甜點、西餅之類的店。“政策和資金方面的信息我已經差不多都了解了。”小商說,這次已經在推介會上和看中的加盟店約好了時間,準備再詳細了解一下,爭取能早日把店開出來。
據記者了解,前幾次的推介會,下崗失業人員、尤其是四五十歲的家庭婦幾乎成了期待創業軍團的主力。不過,這次的創業項目推介會上,像小高一樣的大學生卻有漸成規模之勢。
“我上大學的第一天就想好了要自己創業,現在雖然還沒有畢業,但是就想先來這樣的創業推介會現場看看,學點東西,也了解一些信息。”河北師范大學的小高昨日告訴記者,現在大學里很多大學生都有創業的夢想,只不過大家都覺得自主創業風險比較大,無法預測結果如何,而且作為學生,缺乏資金,這也是自主創業的一大障礙。“不過,從去年開始,學校鼓勵學生們自出創業有了一些實質性的幫助,所以,像我們有意創業的人都開始進入嘗試性階段。”
旁白:柴玉文說,截至目前,全國各地都有不少大學生自主創業成功的案例。“有闖勁是創業的首要條件,應當說,大學生通過學習各方面素質都比較高,只要設定好自己的目標,將學校學到的知識真正運用到實踐中,應當就能很好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
■方向:創業項目推介會有望成固定形式
在昨日的創業服務專場中,幾位創業指導專家還現場對營銷管理、企業管理等進行了專項指導和創業建議。
“隨著近年來政府對市民創業扶持力度越來越大,人們創業的熱情也不斷提高。但是,創業并不是人人都適合,對初出校門的大學生和剛剛進入城市的農民工來說,面臨資金、經驗、項目缺失多種難題,創業風險較大,成功率較低;還有部分初次創業者,對創業風險預期較低,對創業回報要求過高,盲目追求創業快速受益、高額回報,這都是不現實的。”有專家還特別提醒,創業是一條漫長而辛苦的道路,初期創業者特別需要系統全面的指導。
旁白:柴玉文介紹,此次創業指導中心所采取的創業項目推介周的形式實際上是一種嘗試,“我們想著以后能將活動內容固定下來,專家指導、貸款、創業項目推介等分別固定到一周內的哪一天進行。”柴玉文說,目前省會創業指導中心項目資源庫已經存儲了建筑、化工、機械、食品等60多個門類4000多個創業項目,同時這幾個月來還向社會征集了100多個創業項目,目前項目征集還在進行當中,因此,考慮將創業項目推介變成固定形式,定期向市民推出,同時,也考慮將各項創業扶助內容都形成固定形式,更好扶助創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