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上述說法,記者無法核實。
一家正規企業的“方便之門”
楊強告訴記者,不是所有企業都敢直接生產仿冒啤酒,廠家一要膽子大,二要有關系,而且這樣的企業絕不和本地人合作。為了規避法律的制裁,一些廠家雖然不會直接生產仿冒產品,卻可以在合法的范圍內為造假者留出“后門”,通過這道“后門”,造假者可以輕易實現仿冒產品的批量生產。
在山東濰坊一家年產不足10萬噸的小型啤酒廠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見到了負責銷售工作的周瑜。周瑜所在的廠里有多條生產線,有正規生產手續。
記者提出希望該廠代工生產啤酒,周瑜表示,只能代工具有合法手續的產品,仿冒產品肯定不能干。隨后,他也表示,在合法的范圍內可以為記者提供一些“方便”。
例如,記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瓶型(可以選用各大品牌現有的回收瓶),由廠家負責生產灌裝。在此環節中,廠家必須使用自己的標簽和瓶蓋。但在這個過程中,廠家可以將標簽貼得“馬虎一些”,一撕就掉,造假者在自己的作坊里就可以輕松更換需要的標簽,并撤下原有瓶蓋,砸上自己“定制”的瓶蓋。
對于這個過程,周瑜表示,廠家整個過程都是合法的,產品合法出廠以后,別人怎么造假,也與廠家無關了。這樣的產品到了造假者手中,基本上就是“半成品”了,用來制造仿冒產品只不過是最后一步而已。
周瑜還說,周邊一些小廠也確實有膽子大,直接給出廠的產品砸上某些名牌的瓶蓋。
手工作坊“游擊”化
記者調查發現,在這個造假產業鏈上,寄生著不少小作坊。
周瑜告訴記者,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從酒廠購置散裝啤酒,由于散裝酒買賣在法律上并未明確禁止,所以散裝啤酒交易也發展成為一個市場。購買散裝酒,部分被分裝為常見的小桶扎啤出售,另一部分則會成為假酒作坊的原料酒,造假者只要一套簡單的設備就可以“生產”。
周瑜表示,業內人士都知道這些造假者存在,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確切在哪里。
記者在濰坊黃旗堡鎮走訪時,一位專門在啤酒廠門口拉客的 “黑出租”師傅向記者透露,現在這些作坊都特別隱蔽,即便是當地人也未必找得到。“表面上看上去是個木器廠,背后可能就在生產假啤酒”。據透露,只要有幾百平方米的空間作坊就可以開工,碰到檢查干脆就暫時停產。
周瑜透露,在作坊式的生產中,造假者不需要復雜的設備,幾條橡膠管,幾個大桶,幾個手動壓蓋機,再雇傭幾個農村閑散勞動力就可以完成生產。
張遼也曾向記者說,由于生產技術落后,衛生不達標,為了增加酒水的保質期,這些小作坊會在酒水里添加防腐劑甚至顏料,以保證“質量”。不過,對于這些造假作坊,張遼和楊強均表示,小作坊的做法已經過時,由于質量不穩定,生意很難長久,要想仿冒能長期獲利,必須保證產品質量誠信經營。
這種“盜亦有道”的說法,聽起來值得玩味。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