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不是人干的活,最佳CEO是唐僧,創業跟取經特別相似。”當華山資本投資管理公司創始合伙人陳大同打比喻的時候,引發了一陣笑聲。
臺下聽眾超過600名,他們從全國各地趕赴上海張江,為的不是聽類似周立波的“清口”,而是作為創業者來參加培訓。這些“中國創業者訓練營”的學員多為“小微企業”的業主,根據主辦方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統計,前4屆1247家受訓的企業中,其中577家處于種子或者起步階段,840家的銷售額在500萬以下,其涉足的產業領域高度細分,比如“低碳家居館”、針對產后護理的高端“月嫂”連鎖等等,不一而足。
所謂“訓練營”,其實與一般現有的創業者培訓項目相似,分成創業者教育、創業成功經驗分享、風險投資家談創業、天使投資人談創業和企業推介會5大模塊,基本模式自2010年7月第一屆以來大體成型,至今已在北京、深圳、成都、武漢、上海等城市舉辦5屆。其最吸引人之處在于,無論參與培訓者,還是來淘項目的投資人,都可以免費參與。
就創業者而言,報名程序非常簡單,但凡已經注冊企業并有良好的誠信記錄,只要填寫一份報名表,提供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和身份證復印件1份,以及照片、名片,就能申請,主辦方只要核實企業是真實的,原則上即能核準通過。
除了由清華經管學院講師講授關于商業模式、金融工具與合同條款等基礎課程以及邀請成功企業家經驗分享之外,其中一個重頭戲就是企業推介會,上海的訓練營為例,4天議程,就安排1個晚上,與會創業者按行業分組,在20分鐘內向投資者展示企業。對于許多創業者,資金不是最重要的資源,卻是眼前的急需。
IDG全球常務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熊曉鴿(微博)參加第一次訓練營培訓的時候,他曾告誡學員們見投資商要把三點講清楚:“第一,針對什么樣的市場,不要說得太多,就是做一個事情;第二,就是你的產品和服務,對這個行業非常明白;第三,你的團隊,團隊具備什么樣的能力。”
對于許多草根創業者來說,他們還不習慣向投資者“講故事”。比如,創業者張道林的“手藝人鞋吧”為顧客提供高檔皮鞋、皮衣定制服務,這個項目被訓練營選為首批優秀創業項目來做宣講,但是張道林首次上臺非常緊張,完全沒有與客戶侃侃而談的勁頭,沒有投資人在意,清華經管學院副院長廖理把他叫到一旁,提示他把項目的目標、發展規劃講清楚,結果,后來他又講了一遍,會場上的投資人基本都圍了上來。據清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訓練營承辦方)不完全統計,現在5屆訓練營,已經撮合了十幾個投資案例,金額最大的投資額在數千萬人民幣。
廖理教授亦是訓練營的發起人,本質上,訓練營并不以投資效果為導向,而是打造培訓和對接資本的公益平臺,更多做公益教育活動而存在。據了解,市場上類似培訓活動的標價3萬元左右。
清華大學金融系教授朱武祥擅長研究商業模式,訓練營上他引導創業者要善于“聚合碎片化的資源”,在利益相關者中設計出一個可持續的交易結構。事實上,就訓練營而言,清華經管學院本身就像是“資源聚合者”的角色:授課的清華教授或者分享經驗的企業家、投資人,分文未取,都是無償參加的;一屆訓練營場地費等直接支出,大概數十萬人民幣,基本來自社會贊助,其中清華EMBA的校友或者校友企業貢獻了大部分。
不少EMBA學員創業成功后都希望能分享,要的就是這樣一個“道場”。而跟蹤學員企業成長過程累積的數據庫,對于學院本身的學術研究亦非常有價值。
據廖理介紹,目前,除了落地的培訓項目之外,基于創業需要終身學習的想法,清華之后將著重加強“創業者網”的建設,作為一個對創業者持續教育的平臺。
前5屆訓練營人員基本上都已進行注冊,類似中小企業小型貸款產品整理這類針對性的服務正陸續上線。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