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
沒有用戶基數的高端,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渠道很差,導致有品牌而沒市場。這是Google中國最大的問題。”近日,盛大網絡總裁唐駿在解釋自己為什么沒有考慮擔任Google中國區總裁時說。
渠道是Google在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這家公司在美國采取直銷的模式,廣告主可以通過登陸Google的官方網站Google AdWords頁面注冊辦理(需國際信用卡)。這個過程簡單、方便,沒有任何中間環節。
對于成千上萬中國的中小企業來說,一直沒有投放傳統廣告的渠道,搜索引擎廣告的低門檻有著很強的吸引力。然而這些企業的大多數沒有自己的企業網站,缺乏投放網絡廣告的習慣,而且支付手段也與國外市場大不一樣——中國信用卡并不普及,而且企業也不能通過信用卡付廣告費。
“中國的搜索引擎廣告市場,是渠道代理商說服客戶做起來的。”廈門時義浩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倪英偉說。
面對這樣特殊的市場,Google做好準備了嗎?
2005年上半年,Google公司曾經派人來中國接觸了在中國的搜索廣告渠道代理商和直銷商,一共只有5家左右。作為國內幾大搜索引擎廣告經銷商之一,時義浩維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其中之一。倪英偉說,當時只是接觸了一下,Google并沒有直接透露在中國的戰略。
到2007年初,時義浩維并沒有成為Google的目前為止僅有的20家代理商之一。“其實那個時候(2005年),賣過百度競價產品的代理商更適合賣Google,但是Google做不到。”倪英偉說。
雖然被華爾街看作是Google商業模式的中國版,但事實上,百度公司才是中國市場的先行者。從2002年開始,百度公司就開始向市場提供關鍵詞購買的服務,作為一個產生于中國市場的“草根引擎”,它對中國的理解要超過Google,而這家公司升入三四級城市的龐大渠道也是Google不能比的。而那些成為百度代理商的公司和百度之間都簽有排他性條款,不可能再成為Google的代理商。
在中國市場上,渠道往往某種程度上掌握著客戶資源,而且是一批客戶資源,如果處理不好,渠道不僅會帶著客戶離開,還會影響一片。尤其互聯網廣告的投放存在復雜的技術問題,顯然渠道代理的解釋甚至部分的售后服務工作尤為重要。
“客戶服務本來就應該是本地公司進行的。”倪英偉說。
而對Google中國公司的客戶服務部門來說,這顯然是一個挑戰。這個客服部門至今堅持用Email完成與客戶的交流,而不是電話,“因為Google是一家互聯網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