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多年前,當日本的TAKARA設計出的機器人玩具在市場上打了個啞炮時,美國的“孩之寶”從這個機器人身上發現了商機,1983年底新設計的變形金剛出爐了,而且一發不可收拾!“孩之寶”一年的營業額為40多億美元,光是在中國玩具市場上就卷走了50億元人民幣。明天晚上,《變形金剛》真人電影版將要在北京上演,“變形金剛”在操盤者手下一次次變形后,變來的財富更是讓人咋舌!

由玩具變形為動畫片
1983年,日本TAKARA公司設計并推出了MICROMEN和DIACLONE兩個系列玩具,主角是一群可以變換汽車、飛機的機器人。這兩個系列的玩具就是后來風靡全球的變形金剛最初的設計原型。
玩具推出以后,TAKARA公司當時并沒有制作相應的動畫片,只是拍了一部廣告片在電視上播放,并依靠漫畫雜志進行隨刊介紹玩具。可是由于當初的設計始終在強調駕駛員,而不是這些能夠變形的機器人,使得當時的市場反響并不好。
正當TAKARA公司為玩具打不開市場而苦惱時,美國玩具巨頭“孩之寶(Hasbro)”公司敏銳地發現了變形金剛潛在的市場價值,主動找到了日本TAKARA公司,希望尋求合作,共同開發這一系列玩具。經過一系列的談判,苦于打開美國市場的TAKARA公司最終和“孩之寶”走到了一起。正是由于這次商業“聯姻”,使得變形金剛開始煥發活力,并在上世紀80年代風靡全球,成為了那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符號”之一。
雙方“聯姻”以后,“孩之寶”將MICROMEN和DIACLONE兩個系列合并,經過雙方設計師的封閉開發,“孩之寶”挑選出了一些出色的設計,并將它們分為兩派,在1983年底推出了全新包裝的玩具產品,這就是變形金剛。“孩之寶”堅持了自己先有玩具后有動畫片的商業模式,在玩具推出后不久,于1984年初,正式推出了《變形金剛》動畫片的第一季。
由商業廣告變為動畫經典
動畫由喬治·亞瑟·布魯姆(George Arthur Bloam)制作,卡通形象設計則來自于邁克·達拉斯(Matt Dallas)。剛開始只是以商業廣告的形式在電視臺播出,各電視臺也向“孩之寶”公司收取了高額的廣告費用。可動畫片播出了半年以后,“孩之寶”發現,《變形金剛》獲得了極高的收視率,占到了當時美國所有動畫系列片收視率的40%。于是,“孩之寶”開始出售《變形金剛》的動畫片版權,反過來向電視臺收取高額的版權費。同年10月,《變形金剛》動畫片的收入已經成為“孩之寶”變形金剛盈利計劃的主要部分,占全部盈利的1/3。
1985年《變形金剛》已經是“孩之寶”公司盈利額僅次于《星球大戰》的產品。到了1985年底《變形金剛》已經成為美國動畫片的出色作品之一,在全世界160多個國家重復播放了近10年。至此,《變形金剛》真正完成了一部商業廣告動畫片到賣座率極高的動畫系列片的蛻變,成為世界動畫史上的經典。
變形金剛“變”出了衍生品
在1985年和1986年這段時間,變形金剛除了玩具和動畫片以外還推出了一系列產品,高級彩色貼紙、拼裝模型、服裝、雜志、系列漫畫、文學作品、原聲CD等等衍生品都相繼推向市場。在此后的5年間,變形金剛為“孩之寶”帶來十幾億美元的巨額利潤。到1986年,第一代變形金剛玩具銷售開始出現飽和狀況。于是,“孩之寶”又推出變形金剛電影版《Transformers The Movie》和《變形金剛2010》兩部續作,在延續原有劇情的基礎上,推出“補天士”、“驚破天”等新一代人物。新一代人物的登場,再一次帶動了變形金剛系列產品的銷售增長。
金剛變形為中國玩具
由于在玩具的設計思路和動漫片劇情的發展方向上無法達成統一,變形金剛的日本東家TAKARA在1987年的時候開始與“孩之寶”鬧別扭。“孩之寶”以3集REBIRTH推銷頭領戰士系列,而TAKARA則單方面進行頭領戰士的開發。之后TAKARA迅速推出35集的《頭領戰士》、42集的《隱者戰士》和38集的《勝利之斗爭》3部日本版續作。
在主創者為《變形金剛》的前途起紛爭時,上海電視臺譯制的《變形金剛》“光臨”中國,雖然只是在北京等大城市的電視臺每周六播出一集,但是對于有幸成為第一批觀眾的孩子來說,周六是快樂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