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崔呂萍/文 王曉瑩/圖
在老北京人眼里,買生活用品首選前門大柵欄,吃小吃就去隆福寺,玩古玩字畫直奔琉璃廠。在故宮周圍,很長一段時間里,只有一些商家兜售著在任何一個景點都能買到的旅游紀念品,而以故宮文化為產業的商家少之又少。
7月13日故宮里的星巴克離開故宮,這使人們的目光再次聚焦故宮,發現一向“沉穩低調”的故宮,經過市場的檢驗,文化創意產業圈已經悄然成型。
昨日
“商”潮難進紫禁城
20年前,商業化浪潮開始席卷全國,但在故宮內外,文化與產業并未完全結合。
“那個時候,故宮沒有文化創意產業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在故宮邊上的大楊樹胡同里生活了將近50年的楊先生這樣表述。據他講,他們祖宅之所以離故宮這么近,源于他曾祖父當年做了宮里的裱糊匠。“聽老人講,這周圍住的都是跟宮里有瓜葛的勞動人民。封建時代,這里是皇家的禁區,沒人敢來做買賣;解放后,在東華門一帶,很多有收藏意識的商人開了信托公司,以低廉的價格收購這些當差后人手里的‘真東西’。”
在計劃經濟時代,游客不需要在故宮里買食品飲料,至于紀念品,五湖四海的游客只要能買到印著“故宮紀念”的宮扇或者是印著“開元通寶”的仿古錢就很滿足了。如果游客的“紫禁城”情懷還無法釋放,價格較為昂貴的一分鐘快照留念和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故宮系列叢書”則是不錯的選擇。
改革開放后,故宮周圍的商圈日漸興起。信托行、銀行、照相館、高仿文物字畫商店、畫廊,以及后來常盛不衰的東華門小吃夜市,再加上一些宮內外專門為游客提供服務的產業,都在起步萌芽階段。雖然到此為止這個產業圈還未成型,但在故宮文化創意產業鏈條中,這是關鍵的一步。
今日
文化創意產業鏈悄然成型
“能夠在這里買到故宮御膳房生產的麻花,這是我此行最大的樂趣。”對于天津游客小李來說,在故宮里買到御膳房生產的麻花和在自己家門口買到的“十八街”麻花感覺有些不同。在采訪中,記者發現,這種御膳房麻花售價為每盒5元,體積小,方便游客攜帶,有六七成的外地游客會選擇購買。記者算了一筆賬:以故宮每年平均接待800萬游客,每人平均購買一盒計算,單是這一個產品,每年就能創出4000萬元的銷售額。
現在,在故宮內制定的特色文化產品商店中,還有更多標有“故宮”商標的紀念品供游客挑選。在坤寧宮后面的特色店中,上百種紀念品中有“故宮”商標的商品已經占領了“半邊天”。其中,有以宮內著名景觀或藏品為題材制作而成的鑰匙鏈、特色書簽、仿宮廷珍品制作的御膳房器皿、琺瑯工藝品以及故宮紀念章,雖然售價不低(平均售價為普通商品的兩倍),但還是有很多游客為其解囊。
“我們的目的,就是打造故宮自己的品牌,讓游客買到正宗的紀念品。”北京故宮文化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的一位銷售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表示。
在另一個游客購物較為集中的地區——御花園摛藻堂中,由北京紫禁城天地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銷售的故宮名畫高仿作品同樣引人入勝。
故宮外的筒子河邊上,一些以故宮文化為背景、以文化創意為建店宗旨的商業場所也漸漸成型。比如四川故宮酒業有限公司的“故宮”牌白酒銷售點;比如每天定時演奏古典音樂的清閣西餐廳;比如之前在故宮邊上繁榮了10年、剛剛搬到798的“四合院”畫廊;比如追求原創的“往日情懷”紀念品商店……這些店鋪,在故宮全面進入品牌產業化的過程中,與故宮“里應外合”,形成了目前的故宮文化創意產業圈。
明日
在創意中提升品牌
在初步建成了文化創意產業鏈之后,故宮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就是完成品牌和服務意識。品牌的維護任重道遠。據了解,早在2004年,故宮博物院就曾因版權問題將一家出版社訴上公堂。而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盜用故宮授權企業的信息資源事件并不少見。
在發展博物館事業的同時,2006年故宮博物院通過邀請招標的方式選擇了一家有經驗的專業公司,為故宮的經營網點進行規劃,以此進一步提高故宮整體的服務水平。2006年6月,“故宮”、“紫禁城”兩個商標已被國家商標局批準為馳名商標,故宮自行開發的九如金如意、大雅齋瓷器等產品在市場取得了較好的反響,此外故宮還于2005年、2006年分別在澳門和深圳設立了故宮文化產品專賣店。目前,故宮內所有的經營網點均使用故宮品牌,過去的一些合作經營的網點也通過整合利用故宮的品牌繼續經營。對于不愿放棄自身品牌的合作單位,則協商終止合作。
隨著《故宮博物院文化產品專造、監制管理辦法》、《故宮博物院視覺形象識別系統使用管理辦法》、《故宮博物院商品準入辦法》、《故宮博物院商標管理辦法》等辦法的頒布或即將出臺,故宮內的經營行為將進一步規范,經營網點形象將更加統一,他們將不斷強化服務意識,樹立良好的風貌,最終形成具有故宮特色的服務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