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浮宮 泰姬陵 大英博物館
博物館生態圈面面觀

在博物館(院)內外建立文化創意產業圈,以求達到社會知名度和經濟效益雙豐收,這是目前世界各國博物館共同追求的目標。然而,目的相同并不代表實施方式相近,在各大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PK”的前沿,也許有很多運營模式值得我們思考。
◎盧浮宮——
追求獨立的運行模式
盧浮宮是在法國國家政府領導下運行的博物館,現在越來越獨立。盧浮宮博物館館長盧瓦耶特在一次演講中表示,從2004年開始,像凡爾賽宮、奧賽博物館一樣,盧浮宮也變成了一個行政公共機構,要保留門票收入作為自己運行的費用。這些門票收入的 20%,來購買新的藏品。
除此之外,盧瓦耶特表示:“國家和企業也給盧浮宮提供一些財政支持,比如企業贊助我們的同時會在稅務上得到一些優惠,但是這部分資金只能用于購買被認為是文化遺產的文物。”
“我們博物館可以保留自己的收入,可以自主決定收入的投資用項。如果開支超出收入的話,就由博物館自己負責收支平衡。博物館每年發展目標能否實現,評估是非常重要的,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對業績進行評估,評估我們取得的成果,看看我們是否已經達到確定的目標。業績的報告是由外部的獨立審計單位進行認證。”
◎泰姬陵——
最高法院保衛“寧靜”
2004年,印度泰姬陵350歲生日,慶祝活動會在距離泰姬陵兩公里以外的紅堡舉行。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為在這座世界文化遺產原址上舉行活動需要得到印度最高法院批準。
連自己的生日都要在別的地方慶祝,這樣的做法目的只有一個:保衛泰姬陵的寧靜。
在泰姬陵舉行活動需要得到印度最高法院的批準,這充分說明了泰姬陵作為印度“國寶”所受的重視,國之瑰寶,顯然不能僅僅由管理者(包括政府)來決定它的使用。
◎大英博物館——
免費門票的誘惑
大英博物館的文物收藏可謂廣博,堪稱一座世界歷史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創建至今一直免費開放。該館館長麥·葛瑞格曾在北京說,大英博物館自創建以來一直是免費對公眾開放的,因為這些藏品屬于公眾。但他強調,大英博物館同樣要取得效益,他們的做法是將收取門票的方式轉變一下,比如給平均每年600萬參觀者設立咖啡、茶歇的地方,以此完善自身的產業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