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目前各大手機賣場中還沒有出現新面孔,但可以預見,新品牌的手機快速不斷涌入,手機市場的競爭將更加白熱化。原因在于,實施9年的手機生產管制被正式取消了。
不久前,國務院宣布取消和調整186項行政審批項目,其中包括取消由國家發改委執行的“國家特殊規定的移動通信系統及終端等生產項目核準”,這意味著運作近3年的手機生產核準制將正式取消。同時,實行了9年的手機生產許可制度(下稱手機牌照制度)落幕,企業進入手機市場的準入門檻消失。
“取消核準制是手機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币子^國際分析師張艷玲告訴《經濟》,隨著手機市場的不斷成熟,廠商之間技術上已經沒有太大的差別了,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水平等環節也得到相應提高,沒有必要再繼續實行生產管制了。
不過,市場化中大量存在的黑手機以及未來的3G手機等,還將給監管部門帶來新的挑戰。
催生新商機
1998年12月,信息產業部和原國家計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移動通信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即“5號文件”,嚴格控制移動通信產品生產項目的立項、審批,對移動通信產品生產企業嚴格監管,并將移動電話的生產納入國家指導性計劃。
手機牌照制度給進入的手機廠商定了三個硬規定,一是注冊資金2億元以上,二是連續經營兩年以上,三是有研發能力、有環保等相關規定的認證。
手機牌照制度在初期促進了國內手機業發展的同時,也限制了有技術實力但苦于得不到牌照的企業進入手機市場。
無奈之下,這些企業轉而向擁有牌照自身卻不生產的企業租借,當然前提是要付出一筆不菲的租借費。據報道,2003年時一張牌照背后交易的價格大致是1000萬元左右。如今,按照行規,租借手機牌照需要花費每部20元的成本,每個型號至少在20萬部以上,也就是說每款機型的成本在400萬元以上。
創維集團前董事長黃宏生2002年計劃投入15億元做手機,但是沒有手機牌照,他只能通過其他辦法搞一張“準生證”。
取消手機牌照制度的呼聲日漸強烈。2004年7月,全國工商聯呼吁,手機牌照制度已不能適應實際情況,希望有關部門盡快調整“5號文件”。
從2004年開始,發改委頒布的《移動通信系統及終端投資項目核準的若干規定》正式啟動了手機生產核準制。獲得手機牌照的企業迅速增加,至今已超過80家。
張艷玲認為,手機牌照制度落幕帶來直接的影響就是那些靠出租牌照為生的企業將不得不退出市場,而以往沒有牌照的廠商將可以直接進入市場,加上國外品牌的涌入,整個手機市場的競爭白熱化程度將進一步加劇。
業內人士分析,一些海外綜合IT品牌也有可能大舉進軍手機市場,曾經貼牌銷售過手機的惠普、Palm、華碩等進軍市場的步伐將大大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