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手機艱難求存
在手機牌照制度的保護下,國產手機的命運頗為曲折。
不久前,CMP(中國)咨詢有限公司的閆成印在一篇分析國產手機成敗的報告中指出,國產手機從1998年開始經歷了一個崛起過程。
手機牌照制度的出臺一定程度上是為了保護國內的手機廠商。當時,國內手機市場基本上被國際廠商所壟斷,為數不多的幾家國內品牌產量小、質量差、用戶認知度低。
1998年10月,中國第一臺國產手機科健KGH-2000型上市,國產手機正式加入市場競爭。之后5年間,國產手機廠商銷售量份額從無到有逐年攀升,并用5年的時間迅速占據了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科健手機一度以年銷售300萬臺占據了國產手機市場的半數。
與科健一樣風光的還有南方高科、熊貓等,而TCL、波導等依靠外觀設計和造勢營銷帶來了暫時的輝煌,前者用給手機鑲鉆和精巧的外觀設計贏得不少白領的青睞,后者以“手機中的戰(zhàn)斗機”的營銷造勢恢宏一時。
這些國產手機的迅速崛起讓國外品牌相形見絀,市場占有率一度達55%以上。
閆成印認為,政策的支持是首要原因,政府相關部門對國產手機從資金和技術上給予扶持,同時停止審批外商合資、獨資的手機生產企業(yè),給國產手機的崛起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外部環(huán)境。
張艷玲認為,當年國外品牌的手機進入中國主打中高端市場,而國產手機從低端切入,以價格優(yōu)勢贏得了用戶。
另外,渠道和本土優(yōu)勢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國產手機的5年崛起。
然而,缺乏核心技術和持續(xù)品牌影響力的國產手機最終走上了下坡路。到了2004年,科健手機走向衰落,當年巨虧15億元之多,它也成為率先隕落的流星。南方高科、熊貓等也開始一蹶不振。
隨后,國產手機陷入集體虧損泥淖。包括TCL、夏新、波導等在內的大批國產手機接連告虧。直到今年上半年,繼波導巨虧達2億元,而夏新更是達3.5億元之巨。
張艷玲分析,波導鋪的渠道很大使得成本居高不下,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其份額和利潤大幅下滑,最終導致嚴重虧損。“缺少資金使得推新品的速度不是很快,用戶不再認可。”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產手機市場份額已下滑至31%。除了手機廠商自身經營不善外,來自外部尤其是國外品牌手機的擠壓也是重要因素。以諾基亞、摩托羅拉為主的國際知名品牌開始將中、低端價位市場納入其目標市場,紛紛推出低端手機,以高端品牌優(yōu)勢到中低端市場“搶地盤”。
早在三年前,全國工商聯(lián)調查指出,韓國等廠商通過與國內品牌的合資方式,之后又陸續(xù)將制造基地和設計中心搬遷到中國內地,實施本土化戰(zhàn)略。特別是當前國際上手機產業(yè)正在向中國轉移,繼續(xù)實行管制將會使大量訂單落到外國在華企業(yè)手中。
據此,全國工商聯(lián)調查認為,以牌照管制來保護民族產業(yè)發(fā)展已變得不太現實。
張艷玲認為,國產手機能否重新崛起,甚至奪回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已經跟手機牌照制度沒有關系了。“決定市場份額的是用戶,而不是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