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國縫機行業發展迅速
2006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共完成工業生產總值約360億元人民幣,全年生產縫制機械1650萬臺,均比上一年有所增長。據中縫協、國家統計局對我國縫機行業內390家縫制機械生產企業(其中整機企業177家,零部件企業213家)的統計顯示,2006年行業經濟運行形勢良好。從財務指標看,上述390家縫制機械生產企業共完成產品銷售收入280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了19.9%;其中,整機企業完成產品銷售收入230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了24.8%,零部[cye.com.cn]件企業完成銷售收入50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了1.5%;整機和零部件實現利稅總額為27.9億元人民幣,實現利潤19.2億元人民幣,分別比上一年增長了17.4%和15.2%。經統計,目前全行業利稅總額在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企業達到了88家,這些企業的工業生產總值為182億元人民幣,占全行業的64%,行業優勢企業的地位愈加明顯,這些企業將繼續保持“又好又快”的經濟運行態勢,并進一步穩定自身的主導地位。
三、中小民營企業使行業經濟運行空前活躍
在國際縫制機械產業大幅度轉移的前提下,我國從事縫制機械制造的中小民營企業蓬勃發展,飛躍、中捷、寶石、杰克、通宇等優秀民營企業成為了國內縫制機械行業的領頭羊。2006年,上述390家縫制機械生產企業中,中小民營企業共完成工業生產總值187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了17.7%,占全行業產值的66%,其中產值在50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民營企業達到70余家;產值超過1億元人民幣的民營企業就有22家。
四、銀行信貸策略
印度紡織服裝業的發展拉動了當地縫制設備的需求,這對我國縫機出口企業來說是一大利好,因此,銀行應積極調整信貸結構,創新融資產品,為縫機出口企業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建議銀行:
1、細分市場,確定重點客戶。在我國生產的縫制機械產品中,多功能家用機、特種機、帶電控裝置縫紉機等科技含量較高的產品數量大幅上升,機電一體化不斷創新,而一些低附加值、低效益的產品則逐漸退市,產品結構在市場的催動下逐漸發生調整,并進一步得到優化。因此應重點關注上述產品生產企業的信貸投放。
2、關注產業政策調整,防范風險。縫機出口企業受貿易政策影響較大,尤其是中小企業,其命運與外部環境變化息息相關。因此,銀行應關注行業調整對企業的影響因素,重點測算退稅率下調對此類客戶的利潤影響。對行業中毛利率和產品附加值較低、綜合實力不強、抗匯率、稅率風險能力較差的授信客戶,應積極主動地做好減持退出工作;對部分毛利率和產品附加值相對較高,具有一定國際議價能力的客戶,也應對其授信設法加固債權,及時防范和化解授信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