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速的藥物制劑技術和新型給藥系統的開發,進一步推動了藥用輔料工業的發展。制藥工業一路狂奔的印度,也正在以矯健的姿態介入輔料市場。有業內人士指出,印度制藥行業正在通過創新的制劑研發和輔料的應用,漸漸拉近與世界上領先制藥公司之間的差距。 在原料藥和中間體的生產上,印度已經確立了自己的強勢地位,而與之配套的輔料尤其是大宗輔料上同樣也具備了比較優勢。專家分析指出,印度擁有低成本生產能力的優勢,同時對產品質量比較重視,這就為印度將來可能在輔料市場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預計,印度藥用輔料市場的規模將從2004年的11.3億美元增長到2008年的大約13.9億美元,復合年均增長率(CAGR)達到5.3%。雖然歐洲和北美目前占據全球輔料市場大約75%的份額,其中歐洲大約占據這其中的一半份額,但是,具有較大成本優勢的印度等國家的生產商正進入這一市場,對歐洲藥用輔料生產企業形成了挑戰。
內銷市場蘊藏巨大商機
目前印度國內約有13000多家制藥廠,數量之多堪稱“世界之最”。但實際上,90%以上的印度制藥企業均為50人以下的小型企業,基本上只生產內銷藥(以OTC藥品為主)。規模較大的則有250~300家,它們的生產設備和車間、廠房均符合歐美GMP標準,其中前10家最大的印度制藥公司的年營業額相當于印度全國制藥業總銷售額的70%,主要從事“外向型”制藥生產。
印度與中國的國情不同,歷屆印度政府均將嚴格控制藥品價格作為國策,并實行藥品價格政府指令價,因此,印度市場上的OTC藥品價格便宜得令人難以置信,印度廣大老百姓基本上只購買印度生產的藥品,而這些廉價藥百分之百為印度小藥廠所生產,價格昂貴的進口藥只有中產階層才能承受。就在幾年前,印度市場上賣10片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常用解熱鎮痛片的價格還不如一瓶礦泉水貴。
由于印度90%以上的制藥廠均為小型企業,且片劑、膠囊劑等固體制劑約占OTC類藥品的絕大多數,因此,對黏合劑、崩解劑、稀釋劑、潤滑劑等片劑用輔料的需求極大。若是按藥用輔料平均占制劑成本5%來推算,2007年,印度藥用輔料市場總規模大約在3.5億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