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0日,國家環保總局首次啟動“區域限批”制度,山西省呂梁市被列入“區域限批”行列。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呂梁利用開發其豐富的煤、鐵、鋁等資源,經濟開始起飛。不過,呂梁經濟的高速發展很快使得環境的承載力達到了極限。
近年來,呂梁市盲目違規上馬了一批焦化項目,截至2006年8月,呂梁市165個焦化項目中,就有132個未經環保部門審批,占80%,對區域環境造成了嚴重威脅。
現在,呂梁市政府希望在當地建立碳交易中心,將碳排放權轉化為當地企業和政府的收益。
近日來,林峰的時間表被與摩根、高盛等投行碳基金代表的約會排得滿滿當當。半年多前,他接受了一個能源型城市政府的委托,組建一個屬于當地政府自己的碳交易中心。
隨著林峰對這個項目的介入日深,他的危機感就越強。他發現,由于碳交易背后巨大的商機,金融市場對碳排放的炒作已經開始。
金融資本圍剿中國碳排放?
“我見的那些國際投行的碳基金代表旗下都已經準備大筆資金,準備投入這個市場,這還不包括在山西等地活躍的碳交易中間商,他們背后的客戶都擁有龐大的資金實力。他們都希望以低價在中國拿到碳排放權,然后拿到歐洲市場去交易,利潤都是100%甚至更高。”林峰說。
中國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主要牽頭人之一、科技部全球環境辦公室副主任呂學都告訴記者,作為《京都議定書》中規定的溫室氣體減排的三種靈活機制之一,全球普遍倡導的CDM實際上就是發達國家出錢,到發展中國家來買額外排減量的交易。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不承擔相應的減排義務,但有很多能夠減少或避免排放溫室氣體的項目,由于缺乏技術和資金而無法開展。通過CDM項目合作,可以從發達國家獲得先進技術以及急需資金,從而各取所需。
而據世界銀行估計,2008至2012年全球“碳交易”需求量為7億至13億噸,交易值每年可達140億至650億美元。其中,中國將提供三分之一的碳減排量,形成的商機將超過150億美元。“僅在中國,清潔發展機制Cye.com.cn就會形成數百億的市場,所以委托我的地方政府希望能發展清潔能源項目,在家門口賺這個錢。”林峰說,他了解到的幾家基金各自都有幾十億、上百億的資金量投入到CDM中來。“其實這個盤面非常小,十幾個基金就可以把市場操控起來。歐洲的碳交易所都有能源交易的背景,參與的金融機構都是交易所成立之時的做市商,操作價格更加容易。”林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