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場現狀
1、節能燈品牌仍屬認知盲區
照明行業在整個建材行業所占的比例不足3%-5%。且照明行業在建材業中影響力相對較小,只有極少企業選擇持續性廣告宣傳或高端媒體。(縱觀涂料、地板、地磚行業打央視廣告的層出不窮,而照明行業近年來在央視打廣告的只有一家照明企業)消費者購買照明產品受廣告宣傳的影響起不到決定性作用。九層以上的購買力多為店員介紹推薦。消費者對節能燈品牌的認識基本處于盲區。
2、現行節能燈品牌分布
價格定位基本決定了購買群體各使用范圍。最典型的高端一線品牌飛利浦、歐司朗照明,使用范圍多為大型場所室內外照明、品牌服裝店、高檔餐飲店使用,高收入群體的家居光源使用。二線品牌(如雷士、TCL、歐普、三雄極光等)省會城市、二極市場的大型商照基本被這些品占據半邊江山。因購買力、消費能力的束縛,二線以外的中低價位節能燈品牌則是地級市場、縣級市場的天下。
3、節能燈經營陷阱
由于節能燈生產的準入門檻較低,5張桌子10張凳子即可生產組裝。追求短期利益的經營者集中在2002年至2006年瘋狂開辦節能燈廠,泡沫經濟空前高漲。試想,企業自己都難以生存,又怎能對經銷商負責?在中國燈都古鎮流行著這樣一句話,“每天都有開張關門的企業”。且多為租賃民房,沖其量稱為作坊。
節能燈不同于商照、花燈、筒燈。對經銷商有著極其敏感的售后服務需求。前者做的整體部分為質保實體,后者多為框架構造,大部分缺少售后保障。很多企業用低廉的原材料以次沖好,對經銷商夸大質保期(少則兩年,多則終身質保)返修率一高,則出現很多“劉跑跑”、“張跑跑”。經銷者苦不堪言,對整個店面的負面影響持續二三年之久,故障燈找誰換?損失誰來彌補?慘烈的教訓讓經銷商學會更加理性的經營選擇,“天上不會掉餡餅”;“越便宜風險相對較大”;“超出常規的質保期有風險”。
二、行業洗牌呈現經典案例
2007年,原材料持續上漲,人力成本驟增等各種新成本因素,加速了行業洗牌的步伐。也由此成就了部分優秀的企業,也打擊了一些作坊企業。成王敗寇,經過幾番市場淘汰,活下來的則成為明星企業,被稱為節能燈業態的經典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