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年初高峰期每公斤19元多相比,目前生豬價格已經下降近四分之一,但是在肉菜市場,豬肉價格并無明顯下降。在廣州、深圳等地,超市豬肉價格基本維持原來的高價,而農貿市場豬肉價格也僅僅微降5%左右。生豬價格降了,為何豬肉價格無明顯下降?這其中的利潤到哪里去了?
對此,昨天參加省農業廳召開的“生豬生產形勢分析座談會”的有關人士告訴記者,這與目前社會缺乏約束零售商降價的機制有關。專家表示,目前,市民購買豬肉不外乎到超市或者農貿市場,在超市購買豬肉的居民一般消費能力比較高,他們認準的是超市的牌子、質量和便利,對價格的關注程度不高;而去農貿市場購買豬肉的居民即便在一般情況下消費能力相對較低,但是豬肉消費所占總支出其實并不高。因此,沒有一種壓力迫使豬肉的終端價格降下來。
有關人士表示,目前的豬肉價格相對生豬價格維持在一個比較高的價位,其實也有一定合理性。據了解,在生豬價格處于高位的時候,一些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出于民生考慮,對豬肉價格控制得比較嚴,因此,在那段時間處于流通環節的中間商其實并沒有多少的利潤,有一些甚至出現虧本。
“那段時間,他們其實做得很辛苦,現在生豬價格降下來了,他們想乘機多賺一點,在一定的范圍和時間內其實也是合理的。”一些養殖戶如是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