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在別的年份,出現在藝術北京后面的年份僅僅是一個時間的標記,一個藝術北京不斷向前發展、進步的坐標,而在2008年,藝術已經可以完全跳將出來,成為當今社會的主語。而畫廊作為向大眾推廣藝術的主力,無論從規模還是專業性來看都還不能夠勝任。
目前全國號稱有5000家畫廊,但據統計,正規性的畫廊有50家左右,大部分都被業內人士視為是畫店、畫攤,而不是現代化操作手段的畫廊。上海畫廊業是亞洲“發達地區”,目前已有各種類型的畫廊800多家,其數量已經可以與新加坡、漢城、臺北、香港等地等量齊觀了,但真正的畫廊還少之又少。現時的市場價位一般銷路好的國畫在2000元以內,油畫則在4000元以內。另外,有畫廊老板還發現了一個有趣規律:購買兩三千元作品的顧客,往往都是身家兩三百萬元的人,而購買5000元作品的,身家一般都接近了500萬元,至于購買過萬元作品的,多半都是千萬富翁級別的人物了。
而北京的畫廊業目前來看,其實已具備了較為成熟的業態特征,主辦畫廊的人員素質普遍較高。在投資上,許多畫廊也都是在千萬元級別上,但這些畫廊都有一個共同的準備——做好了三五年之內不賺錢的準備。雖然一些高收入人群已經開始走入畫廊,購畫作為家庭裝飾品,但在北京規模較大的畫廊,那種標價在七八千元的畫,一個月能夠賣出一兩幅已屬佳績,而更多的畫廊仍然在依靠大批量的工藝畫賺錢。嚴格意義上講,目前北京的大多數畫廊都不能稱之為“畫廊”,僅僅是工藝品商店而已。這更是全國畫廊的悲慘現實。有資料表明,一個國家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000美元時,才有可能形成社會性藝術品收藏興趣;人均年收入達到10000美元時,才有可能健全藝術品收藏的社會機制。況且,人們藝術消費觀念尚未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