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前就有人說過,“可口可樂”公司如果被大火燒毀,一夜之間就能重建一個新的“可口可樂”公司。那就是因為“可口可樂”早已賺下價值連城的品牌,這個品牌是無形的,它不會在大火中損毀。如今,中國也有一些企業在品牌上積累了豐厚的家底,也同樣可以在天災人禍中確保不死,如“三鹿”,其本身可以在事件發生時快速對消費者作出反應,承擔起所有受害者的治療費用,并賠償消費者和經銷商的一切損失,哪怕賠光家底和血本,只要體現出“三鹿”是一家有人性的和有責任的企業形象,“三鹿”的品牌不僅不死,反而在災難中升值,也就不愁沒人往“三鹿”品牌投錢,包括風投和銀行都愿意為其投資。那么,“三鹿”要東山再起不就是輕而易舉的事了嗎? 至今從媒體有關“三鹿”的大量消息看,“三鹿”在整個事件中是以消極方式處理危機,甚至可以說是對“三鹿”品牌的放棄為代價。早于2006年“三鹿”品牌價值被評定為149.07億元,盡管評價機構是否為法定權威機構不得而知,但人們也沒對這次評價有何疑義,評價結果還是說明“三鹿”的江湖大佬地位,說明它的品牌價值非同一般。 今天的“三鹿”評牌還能值多少錢?許多人會毫不猶豫地說出“三鹿不值幾個錢”的答案。客觀上“三鹿”經歷此番磨難后,的確不值錢了。導致“三鹿”由寶變草的根本原因不是別人,而是“三鹿”自身的意識作怪。早期認為大事可以化小、小事可以化了,還在考慮要負責任得花多少代價,卻不知品牌可以先于有形資產死去,也就沒有在事件的最初時間作出有效的反應,和許多中國企業一樣,更沒意識到品牌死去才是萬劫不復的嚴重后果。 上世紀80年代初,就有外國經濟學家和企業家主張“中國沒有企業”,甚至開玩笑說“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成一家公司”,那時因為中國只存在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在發達國家的人眼里是很不可理解的事情。這也說明中國企業的歷史太短暫,許多大企業是被市場需求給拔高了的,實際上卻是外強中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