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主車企能在5至6年間迅速發展,是因為充分利用了整合全球資源的產業結構,但這種以“拼湊”為主的模式只適用于企業發展初期追求規模效應的階段,從根本上說是一種急功近利的發展理念。
2008年以來,全球汽車廠家的日子都很不好過。但是實際上從2007年下半年起,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廠商的市場份額就開始下降。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轎車共銷售了67.33萬輛,占國產轎車銷售總量的25.24%,這與一年前自主品牌沖擊國內市場份額1/3強的旺盛時間相比,增速明顯放緩。
除了因為油價上漲和經濟衰退這些全球普遍存在的因素外,造成自主品牌廠商市場份額下滑的原因很值得我們深思。雖然有人認為這是全球汽車市場出現拐點造成的,但是我認為情況更加嚴重。所謂拐點是市場周期性的一種波動,再拐一次就向上了。但事實是,我們面臨可能不僅是一次拐點,而可能是汽車產業史上最嚴峻的挑戰。
2008年僅剩的幾個月里,汽車市場降價的趨勢可能會繼續延續下去,龐大銷量背后出現的微利或無利,自主品牌靠什么發展?很多自主品牌轉型之后,面對更高一級的市場,品牌成為更重要的購買理由,價格的影響力變得更小,與合資品牌的技術差距卻越來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