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廠商還利用外國的設計公司和服務,以及通過利用外資汽車廠商為實現零部件本地化而在中國構筑的零部件產業,實現了快速發展。那些外資廠商迫于中國政府的政策壓力下(整車的國產化率要達標),推進了零部件本地化產業化,但大多是單純的組裝分包,而不是設計開發。很難想象,直到今天,還沒有一家中國汽車企業能制造出規模化生產的自動變速箱。而部分汽車企業則已經完全放棄了在這一領域內的自主研發,希望通過跨越式發展,也就是直接跳到電動車或者新能源車來達到趕超跨國汽車企業的目的。
只追求片面的規模效應,不專注于核心技術能力培育,最后導致逐漸喪失市場份額的現象同樣出現在其他的新興市場上。在俄羅斯,2007年上半年國產企業市場占有率為25.7%,去年同期則為41.3%,與之對應的卻是整體市場28.7%的增長,一個和前幾年中國類似的井噴汽車市場,國產車份額卻在出現與整體市場大面積增長幅度類似的大面積下滑,這不由得讓我們深思和警惕。
中國汽車產業全部依賴外部、過度速成造成了自主品牌汽車品質的缺失:從發動機采購到底盤調整;從車型外觀設計到生產線設計,完全依賴外部,中國民族廠商還放棄了汽車制造中重要的車體設計技術,放棄了自行開展碰撞試驗、將試驗結果反饋到設計之中、再對設計進行修改這一連串理所當然的技術過程。到了現在,中國的民族汽車企業才終于意識到了車體設計能力等是只靠買而買不到的。而且向外資廠商購買基礎零部件、設計及制造服務只是讓外資廠商賺錢,民族汽車廠商無法賺取利潤,他們已經開始出現不滿。華晨董事長祁玉民在駿捷FRV上市儀式上就曾感嘆,同樣級別和配置的車,自主品牌的定價就比合資品牌至少低幾萬元,自主品牌的價值難以實現。這就是我們自主品牌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