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吉米·威爾斯來說,那次聚會留給他的回味是復雜的。在帆船比賽上,40歲的威爾斯贏了33歲的拉里·佩奇;而在接下來的風箏沖浪(kite surfing)項目上,擅長于此的佩奇的確讓威爾斯嫉妒非常。威爾斯匆匆地從布蘭森的助手那里學了兩招便倉促應戰——這時天氣風云突變,最終的結局是:威爾斯被困在水上不能自拔,最終不無遺恨地離開了這個加勒比海上的“布蘭森之島”。
“維基百科挑戰Google落敗”,作為旁觀者,如此幸災樂禍的解讀并非新鮮——而僅數月后,2006年12月底,吉米·威爾斯真的再度向Google發起了挑戰——只不過這一次不是風箏沖浪,而是一場真正的較量:關于搜索引擎。
“Google在某些搜索中做得非常好,但很多搜索結果全是垃圾。比如你可以試試搜索‘Tampa hotels’,Google找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顯然,威爾斯所指向的,是Google一貫奉行的根據頁面互相鏈接數量來判斷網頁重要性的Page Rank算法:“計算機做這樣的決策糟糕透頂,因為搜索算法只能通過間接的手段做這樣的決策,但人有更好的辦法。我們只要看看一個網頁,幾秒鐘我們就知道一個網頁是好還是糟。所以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建立一個值得信賴的社區,來做這件事情。”
讓主觀選擇和智慧,而非機器排序來影響搜索的結果?
別急著興奮。這并非一個前所未有的想法,但這也正是Google得以異軍突起的關鍵:包括雅虎等多數搜索引擎都曾試圖利用編輯的力量左右搜索結果,但Google那完全依賴程序和算法的方式似乎擁有著更長久的生命力。畢竟,相對于人力,程序可以無止境的運行下去,而且,它似乎也能做到更為客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