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大家對全球金融危機以及由此帶來的中國經濟變冷的感覺越來越強烈了。在谷歌上搜索“經濟危機”,可以看到650萬條信息,搜索“金融危機”,可以看到1910萬條信息。
一夜之間,中國老百姓都知道雷曼兄弟了,擁有158年歷史的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宣布申請破產。中國經濟變冷的消息和討論也紛至沓來,“危機”一詞蔓延到人們的日常談論話題之中。
技術型耐用消費品是GfK公司的技術術語,它包括傳統的家電產品,如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等,也包括手機等通信產品,還包括數碼等電子產品,以及IT產品等,這些都是GfK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定期監測、研究的產品,其市場也是在中國孕育著巨大商機的市場。
“危機”之辯證理解 危機意味著什么?危機意味著“危險”加“機會”,“危險”永遠是和“機會”并存的。中國經濟已進入寒秋(還不算是寒冬),大家都在談論如何面對“危機”這一嚴峻的挑戰,從“危機”中首先看到的是“危險”,而“危險”背后卻可能蘊藏著“機會”。
我們要接受“危機”中存在著“危險”這一事實,更要挖掘“危機”中可能蘊藏的“機會”。
前一段時間,大家還在猜測,中國能否躲過全球金融危機這一劫?而現在,大家都在思考,中國經濟究竟冷到什么程度了?目前的“寒秋”何時能夠轉暖? 2003年以來,中國經濟就進入了新一輪的高速增長期,GDfrom:中國酒 業新 聞網P(國內生產總值)年度增長率達到10%,而且在隨后的各個季度,GDP同比增長一直在10%以上。進入2007年,中國GDP的增長達到最高峰,超過了12%。當進入2008年以后,GDP的增長開始放緩了,特別是2008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率下跌到9.9%。
展望中國經濟未來的走勢,各路專家觀點差異較大,最悲觀的觀點是中國經濟增長保“零”也難,世界銀行對中國經濟調整后的預測是2009年GDP增長7.5%,國家統計局的觀點是保8%沒有問題。
GDP超過10%的增長,即便對于中國來說,也是“過熱”了,它的代價是消耗超高、環境受損、低效運行等。即便沒有全球金融危機,中國的GDP增速也應該放緩了,只不過全球金融危機加速了中國經濟增長率的下滑。
中國政府還是有能力控制中國經濟的發展的,中國經濟變冷是事實,但不會出現失控(即負增長、零增長、過低速度的增長等)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