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讀者文摘》是用持久的、人性的東西打敗了時尚的、熱點的東西。不少美國家長認為,《讀者文摘》是美國國內為數不多的一本可以隨時留在家里,放心地讓孩子閱讀的雜志。
然而,溫情脈脈的回憶終究無法抵擋閱讀習慣改變的大勢。很多專家認為,《讀者文摘》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即與雜志自身的缺陷有關,也是美國文化及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所致。
美國密蘇里州大學媒體研究機構雜志創新中心主任胡斯尼(samir husni)最近指出,《讀者文摘》在美國的發行量每況愈下的原因是它已經慢慢地失去了原本的風格,這使它失去了不少老讀者。
“它(讀者文摘)已經沒有dna了,盡管我感覺它們還在盡力保留自己的dna。”胡斯尼說,“在過去的10~15年里,這本雜志越來越像一本婦女健康雜志,而不再著眼于整個家庭。它也不再刊登那些它的創辦者最初所指出的,具有不朽的價值和興趣的文章。”
胡斯尼認為,這使得雜志所倡導的家庭價值和最能籠絡讀者的那部分價值已經沒有了。
也有專家認為,眾多美國媒體所面臨的不僅僅是經濟危機,還有讀者或觀眾的價值觀和興趣的改變。
艾奧瓦大學大眾傳播系教授布加吉(robert bugeja)認為,美國主流媒體對“沖突”和“事故”的過分報道已經慢慢沖淡了人們的傳統家庭價值觀,也讓人們忽視倡導此類價值觀的雜志。但現在的問題是,對很多媒體來說,不去報道“惡性”的案件、“暴力”的場景就沒有賣點,銷售量就上不去。所以,《讀者文摘》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去迎合大眾的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