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資本曾被冠以“炒煤團”,但今年隨著山西省國土資源廳一紙通知,溫州人在山西投資的500多座煤礦全部要進入被國有大型煤礦兼并或收購的行列。這場在煤炭行業首次刮起的“國進民退”資本“戰役”,將會給溫州資本帶來怎樣的影響?這批數字巨大的溫州資本將會去向何方?三名記者遠赴山西,深入礦區采訪十多天,探究溫州人在山西投資煤礦和此次“國進民退”大整合運動的“臺前幕后”。
黃益銚是一位在山西省寧武縣擁有3座小煤礦的溫州投資者。近來,他一直沒在山西,而是去了上海等地散心。黃益銚說,寧武曾經是他寄托人生夢想的地方,如今卻成了他的噩夢,他不想再踏上這片傷心地了。
山西,這個曾經讓溫州民間資本輝煌一時的地方,現在又成了眾多像黃益銚這樣的投資大佬的傷心之地。目前,大部分在山西投資煤礦的溫州老板已經悄然離開山西,僅留下小部分投資者還在苦苦等待當地政府和國有企業的相關補償,溫商500多座煤礦500多億元投資,不知道還能得到多少回報。
山西“最后通牒”
壓減60%煤礦
“沒有賠償條款,沒有具體補償金額,早上我‘被迫’與山西汾西礦業集團簽訂了一個協議。”9月21日中午,記者得到了遠在山西寧武的溫州煤礦投資商李松權的最新消息。他在電話中無奈地告訴記者,在寧武的溫州煤老板,基本上都簽訂了這么一個協議,而當天上午,在政府的最后通牒下,他是最后一個簽訂了協議的溫州人。協議的名稱叫《進駐被兼并煤礦協議》,這意味著,在李松權等溫州煤礦投資人堅持了一年多時間后,他們將徹底離開曾經擁有的小煤礦。
今年3月25日,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出臺《關于煤礦企業兼并重組所涉及資源權價處置辦法》,山西省境內的小煤礦將由大型國有煤炭企業進行全面的整合重組,山西省政府提出,到2010年,全省僅保留1000座煤礦,兼并重組整合后的煤炭企業,規模原則上不低于年產300萬噸,單井生產規模原則上不低于90萬噸。此次對小煤礦的整合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被稱之為煤炭資本領域的“國進民退”。而當時,山西共有煤礦2598座,這也意味著將壓減60%以上。黃益銚的三座煤礦的年核定產量都是15萬噸,全部屬于要被并購的小煤礦。
前不久,山西省給當地各級政府提出要求,今年9月20日前,各地必須完成所有小煤礦并購接管工作,在規定時間內沒有完成并購任務的,要追究各級政府主要領導的責任。寧武縣境內一共62座小煤礦,其中溫州人投資的有17座,此次都要被收編“國有”。為了完成任務,寧武縣也同樣向溫商發出“最后通牒”,希望早日完成與小煤礦主的損失補償談判。
此次參與寧武縣“收編”小煤礦的國有企業主要是汾西煤礦集團,最近,寧武縣政府和汾西煤炭集團的人天天給黃益銚打電話,希望黃益銚與并購的國有企業面對面談判,早日結束并購工作。可是黃益銚都稱自己在外地,沒有時間。此次,黃益銚受本報記者之約從上海飛回寧武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