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煤炭投資的不斷升溫,同時山西省也出臺了許多引導民營資本進入煤炭小企業的政策。溫州資本又源源不斷地流向山西,進入煤礦。據介紹,2005年到2006年兩年間,僅平陽縣水頭鎮進入山西投資煤炭的資金就在300億元以上,在山西估計有500多座溫州人投資的小煤礦,總投資在500億元以上。黃益銚正是在這個時期投資近5億元,在寧武縣收購了3座核定年產15萬噸的小煤礦。這樣算起來,溫商有兩代人在山西投資煤炭。
黃益銚投資寧武縣煤礦后,花了一年多時間辦理相關開采證件。去年三四月份,證件辦齊全了,原本想可以放開手腳大干一番,可是在奧運會前,山西所有小煤礦臨時性停止開采,結果一停到了現在要被并購。前后三座總投資5億元的煤礦僅僅開采了3個月。
最大風險來自
政府頻繁的政策變化
2004年前后,溫州資本在山西煤炭行業的投資如火如荼,聲名鵲起,并被冠以“炒煤團”,備受輿論關注。
據在寧武縣投資的溫州煤老板介紹,在煤礦投資最輝煌時期,許多煤老板可以說每天都沉浸在數錢的喜悅中,那錢都不知道是怎么賺過來的。隨著工業發展和一座座煤電企業的建成,作為緊俏貨的煤炭一直不愁賣,經常是煤炭還在礦井里,錢都已經到賬了。這些情景讓許多溫州人沖動不已,總想找機會投資煤礦,現在終于成功投資煤礦了,也體會到了投資煤礦的巨大風險了。
投資山西煤礦最大的風險就來自政府頻繁的政策變化。在山西省出臺《關于煤礦企業兼并重組所涉及資源權價處置辦法》后,山西省浙江企業聯合會通過認真的調查,給山西省政府遞交了一份《關于在兼并重組活動中切實維護浙商煤礦企業合法權益的緊急報告》,《報告》中說,近來在山西投資煤礦的浙商,“總是投入巨資給自己的煤礦配置了各種生產設備和安全措施,使煤礦的生產能力、安全水平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山西省煤炭行業的發展,但是不少煤礦在剛完成基礎建設,準備開工時,卻不斷遇到地方政府的停產令——最常見的是政策變動,地方政策每年都要發文件,要求提高煤礦門檻,包括提高單井規模、提高煤礦產能、提高安全水平等,而這些政策往往是前一次的建設還沒有完成,又要按新的政策去投資建設礦井。加上幾年來,山西只要有礦難發生,所有煤礦就必須停產檢查,而一旦停下來,何時復工就遙遙無期”。這就是風險,而且這風險是不能預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