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爆發的互聯網革命

作 者: 西門柳上,馬國良,劉清華 著 出 版 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0-1 版 次: 1 頁 數: 205 印刷時間: 2009-10-1
開 本: 16開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111282259
包 裝: 平裝 定價:¥33.00
編輯推薦
30余位互聯網大腕、100余家網站、報紙、雜志、電臺、電視臺鼎力推薦
全球網民正親歷SNS帶來的巨大變革,只有洞悉先機,才能抓住革命的機遇,30余位互聯網大腕、100余家網站和媒體一致推薦。
SNS火起來是有道理的:互聯網是技術網絡,SNS是社會網絡,信息革命從技術網絡發展到社會網絡是必然的趨勢。SNS進化的方向是為人人服務,讓人人開心。以人為本,是SNS的出發點和歸宿。該書展開了一幅SNS時代的全景圖,幫助SNS加速走向每個人,撥動每個人心中真實快樂的那根弦。
——姜奇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互聯網周刊》名譽主編
讀完本書收獲頗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網民絕不能只會上網聊天、看新聞、用搜索,他還應該熟知SNS社會化網絡,這樣才能把握第三次次互聯網革命帶來的機遇。
——曾明發 中國網民文化節組委會執行主任/中國互聯網大會組委會副秘書長
本書寫得恰到好處。首先是時間恰到好處,中國互聯網正需要這樣一本書來系統闡釋SNS的昨天、今天、明天,以及它的重要作用;其次是內容恰到好處,不僅深刻而全面地分析了SNS對全球網民的重大意義,而且還探討了SNS對整個互聯網經濟形態的影響。本書既包含大量豐富生動的故事,又融入了作者頗有見地的思想。非常好,強烈推薦!
——龐升東 51.com CEO
SNS這個已存在許久,但直至2008年才大規模爆發的互聯網應用,是網民將生活映射到互聯網的趨勢的體現。一大批細分的、垂直的、富有特色和創新精神的SNS網站,正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精彩體驗。中國的網民已達3.5億之多,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UCenter Home站點能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它們將對整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和繁榮寫下濃重的、歷史性的一筆。 本書能讓所有互聯網從業人士從中受益,鄭重推薦!
——戴志康 康盛創想CEO
互聯網是終端的網絡,SNS是網民的網絡,互聯網革命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火爆的SNS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本書既演繹了國內外SNS的發展歷程,也從相關行業和領域多方位地詮釋了由此帶來的重大變革,堪稱網絡版“SNS那點事兒”, 是本難得的SNS通俗化讀本。網民是有國籍的,但是SNS所帶來的機遇是沒有國界的,希望讀者能從書中受益,敢做SNS時代的潮人。
——鄭志昊 QQ空間產品中心總經理
SNS是互聯網從“機器與機器”、“人與機器”向“人與人”演進的關鍵標志,是“人的網絡”的開端,也是互聯網發展史上的第三次重大變革。這場“正在爆發的互聯網革命”將逐漸改變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和娛樂的方式,也必將使電子商務發生巨變。
——梁春曉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本書講述了大量真實、生動的案例和故事,深刻揭示了SNS對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娛樂以及對整個互聯網的影響,像我這樣的所謂專業的互聯網從業人士看完后也不禁贊嘆不已,強烈推薦!
——鄒嶺 若鄰網創始人兼CEO
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給愛情公寓2000萬白領用戶閱讀的好書
——張家銘 愛情公寓創始人兼CEO
互聯網出現的那一天,我們都不知道網絡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但今天我們已經看到,所謂真實的生活和虛擬的網絡其實已經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分別。SNS的興起和發展,會將這場互聯網的革命進行得更加徹底。
——橫戈 博客大巴CEO
SNS的本質就是人,關系中的人,商業中的人,社會中的人,以及所有這一切的數字化呈現。
——keso 5Gme.com創始人/著名IT博客作家
心理的親近正在迅速取代地理的接近而成為營造社區的關鍵驅動力。SNS掀起的新一輪互聯網革命是人類心靈對地理的超越。
——胡泳 資深互聯網專家/北京大學副教授/《數字化生存》譯者
本書讓我們對SNS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和更深刻的體會。我們更應該清晰地認識到:莫做觀望者,要做實踐家。正如書名點睛,SNS,對互聯網來說,是一場巨變,是一個挑戰,更是一種機遇。古人云“亂世出英雄”,英雄只有在亂世中才能不受約束,充分展示他的雄才謀略,勇于創新。現在,是SNS英雄出世的時代了。我們相信,諸如UCenter Home這樣的SNS專業建站產品,如同鋒利的寶劍,定會助英雄一臂之力!
——李國德 康盛UCH創始人
SNS浪潮的興起,為中國的網絡社區注入了新的活力。分享和互動成為關鍵,尤其是Social Game讓用戶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有效和輕松,但SNS絕不只是一個娛樂的平臺,作為工具的屬性,它還有更多的價值有待發現,而這本書正在幫我們發現,足以啟人,因此我鄭重推薦。
——韓笑 奇虎網絡社區研究機構總經理
當我們驚嘆互聯網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無所不能的時候,社會化網絡已經在悄然深入到我們的人際關系中。現在,社會化網絡已經與你和我息息相關。本書非常全面地介紹和展望了社會化網絡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打開精彩的篇章,你將獲益匪淺。
——曾登 CSDN副總經理
人類從未面臨如此紛繁絢麗的世界,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互聯網給了我們一次又一次驚喜和震撼,它孕育了很多偉大的公司。接下來它又會給我們帶來什么驚喜呢?當SNS和開放平臺被廣泛接受和認可后,是不是又到了下一場革命爆發的時候?本書對SNS時代的互聯網做了全新的詮釋,作者從資深從業者的角度為我們闡述和評點了昨天、今天、明天的互聯網,非常值得品味。
——盧亮 淘寶網資深總監
一口氣讀完本書,感慨頗深。作為一名互聯網從業人士,更深刻地意識到了SNS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小到身邊好友的情感互動、種菜偷菜、停車貼條,大到奧巴馬的當選,SNS都發揮著其巨大的作用。QQ空間也希望能夠把握住革命的機遇,伴隨中國互聯網一起成長。
——梁柱 騰訊創新中心資深總監
對于SNS的認識和研究,最初是因為工作的需要,我從未看到有人像西門、馬良和清華他們一樣把SNS分析得如此透徹和完整。從過去和現在,再到未來,從人與人的關系到與傳統互聯網的結合,再到SNS與未來科技的融合,一切都是如此的詳盡。透過這本書,我們將看到互聯網傳奇史中更加充滿魔力的一頁。
——Dalson 好耶廣告全國區執行創意總監
偷菜、搶車位、養魚、逗寵物等應用為何能以病毒般的速度擴散至整個白領群體而成為時下最熱門的網絡游戲?這一切都是因為它的載體——SNS,它的意義比游戲本身更加深遠。這是一本既專業又有趣的書,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SNS的本質以及它是如何改變大眾網絡生活的。
——蒲忠杰 雅虎口碑SNS產品總監
作為一個互聯網從業者,從門戶時代到Web 2.0時代,再到如今的SNS時代,一路走來,我深刻深地領悟到人在各個階段所扮演的不同角色。SNS的本質是真實的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但是在中國它卻成了娛樂的代名詞。無論是互聯網從業者還是普通網民,都能通過本書重新認識SNS——它能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SNS與攝影結合,當SNS與美食結合,這不正是眾多網友聚集在POCO的原因嗎?POCO上不再只有簡單的網頁游戲,它更多的是把我們的生活、興趣、職業甚至收入結合在了一起。在不久的將來,SNS必定會成為每個網民生活中的一部分,通過閱讀本書,我們會發現,每個人的網絡生活甚至是現實生活都會因SNS而改變。
——姚鴻 POCO.CN CEO
世界在不斷的創變中驗證很多東西,比如SNS的出現和迅猛發展就驗證了這世上還有“一網打盡”這回事兒!中國的成語真的很奇妙,相信先人創作“一網打盡”這一詞兒的時候,壓根就沒預見過什么數字時代,更別提將改變整個互聯網的SNS,本書能讓我們將一言難盡的SNS看個究竟,探個明白!強烈推薦!
——陶為民 安瑞索思ECD
SNS為何會風靡全球互聯網?為何它具有改變整個世界的能量?國內外知名SNS網站的發展歷程和成功秘訣是什么?SNS在互聯網中的地位為何如此重要?SNS對于全球網民的重大意義何在……這一切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答案。
——劉勇 國內第一波SNS網站億友網創始人/SNS APP服務商熱酷創始人
不了解SNS,就沒法理解這個時代的互聯網,而這本書里有你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關于SNS的一切。
——姬十三 科學作家/科學松鼠會創始人
SNS的流行絕非偶然。當論壇、博客讓我們沉浸于結交更多素昧平生的新朋友的新奇時,SNS讓我們重溫了與多時未見的老友、老同學天天見面時的喜悅。SNS的流行代表了互聯網進化的趨勢和方向。網名背后的虛假與不安,最終將回歸實名下的真實與信賴。本書對這種流行與趨勢進行了總結、分析和展望,融入了作者的經驗、智慧、以及作為資深網絡從業者的敏銳與遠見。我接觸過很多互聯網從業人士,也閱讀了很多相關的著作,強烈推薦這本書。
——陸賢清 上汽乘用車媒介與互動營銷高級經理
SNS的出現絕對是互聯網發展史上的一次偉大變革,它不僅影響著我們的工作、生活和娛樂,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還在逐漸改變傳統互聯網的經濟形態。本書對SNS進行了全方位的闡釋,無論你是普通網民還是資深的互聯網從業者,都應該認真閱讀本書,它必定能讓你有所啟發和收獲。
——圖王 中國最有聲望的個人站長之一
“今天,你開心了嗎?”似乎成了很多人見面時的問候語。雖然開心網等SNS社區現在異常火熱,但SNS巨頭Facebook在經過剛創立時的新鮮感后,已經開始遭遇網民的口誅筆伐。國內大量“克隆”Facebook的本土化SNS網站如何度過信任危機?在一場更加激烈的SNS混戰中能否找到自己的未來?本書的出版適逢其時,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李琦 《IT時代周刊》/編委北京新聞中心主任
似乎,我們還未完全意識到SNS即將風靡整個網絡時,已順勢置身這股浪潮中。難得的,樂此不疲的“隨波逐流”。SNS,人人也好,開心也罷,習慣了在這個社會中疾步奔走的人們,是需要這樣一個地方,養花種草頤養性情,爭車位偷果實展顏一笑,會偶爾在這里遇到公事上打磨熟悉的面孔,在SNS這個用“歡騰”二字不足為過的環境里,你、我或他,沒有公事公辦的正襟危坐,愛玲那句話怎講?原來你也在這里!
這是一本極有趣的書,有悟空也有擱淺的鯨,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在SNS上逗貓、遛狗、偷靈芝之余,我們不妨把此書也當作SNS的衍生服務,細品國內外知名SNS網站的前世今生,豈非美事一樁,且必有所得。
——張連會 《計世資訊》營銷總監
古希臘戴爾菲神廟的入口有句名言:了解你自己。一個人需要廣場也需要客廳,需要嚴肅也需要娛樂,需要虛擬也需要真實,需要歸屬也需要自由。SNS第一次把個體作為社區聚合的中心,是多種訴求的平衡載體,它讓生活更夢幻,讓自我更真實。如果你想了解未來的社會和人生,就到SNS的入口來看看吧,帶著這本書。
——張靜 《互聯網周刊》專題組主任
當人們把大量的時間分配給SNS網站后,它就有了不可估量的營銷價值。本書的價值在于,它將告訴你SNS網絡如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以及“如何讓百萬消費者主動成為你的促銷員”的奧秘。
——王文正 《銷售與市場》
對于我這樣一個很少接觸SNS社區的讀者,本書激發了我強烈的興趣,讓我看到了SNS所帶來的學習、工作、娛樂變革。身處互聯網大潮,每一個人都應該了解SNS來應對這次互聯網革命。
——李崢嶸 《北京晚報》
透過互聯網看到整個世界,透過《正在爆發的互聯網革命》看清互聯網。
——馬光 《沈陽晚報》
內容簡介
這注定是一本將影響中國35億網民的經典著作。
短短20年里,互聯網經歷了門戶網站和Web 20時代的重大變革,如今已經邁入社會化網絡時代。新一輪的互聯網革命即將爆發,而其影響已經開始……
本書詳細介紹了SNS(社會化網絡)的起源和理論模型、SNS發展的三波浪潮,以及Facebook、Twitter、校內網、開心網和51等國內外各大主流SNS網站的發展歷程和成功秘訣;全面闡述了SNS將對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娛樂方式產生的顛覆性影響;透徹地分析了SNS與各種傳統互聯網經營模式相結合后會帶來的變革和機遇,以及SNS開放平臺的“長尾效應”和它對整個互聯網產業的影響和重大意義;最后,對SNS在3G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前景進行了分析和預測,同時對SNS的未來進行了展望,描繪了一幅美好的SNS時代全景圖。
作者簡介
西門柳上,真名韓隱博,“新勢力文叢”策劃人,現就職于知名SNS網絡公司,混跡多個圈子,出版傳媒、廣告、互聯網等,對跨界(Crossover)一往情深,對新媒體、網絡口碑等有較深入研究。主編有國內首本博客雜志書《up勢力》,個人著作有《我就是火影忍者》、《摩羯座說明書》等。
目錄
第1章 社會化網絡理論變奏曲
第1節 社會化網絡——未來的新入口
社會化網絡圓了奧巴馬的總統夢
什么是社會化網絡
第2節 六度之內,玩轉世界
社會化網絡的前世今生
六度分隔理論與150定律
第3節 以人為本——社會化網絡建立真實的社交文化
第4節 全球互聯網為社會化網絡而瘋狂
第2章 社會化網絡的三波浪潮
第1節 第一波浪潮:鼻祖Friendster和國內的追隨者們
第2節 第二波浪潮:MySpace旋風與中國SNS風暴
第3節 第三波浪潮:Facebook神話與校內網的傳奇
第4節 第三浪后續:開心網的盛行與國內互聯網巨頭們的窺探
第3章 社會化網絡狂飆實錄
第1節 Facebook猛進史——六年創奇跡
你方唱罷我登場——MySpace的失勢和Facebook的得意
Facebook的名字的由來
同學錄背后的社交藍海
Facebook的創業歷程
Facebook緣何成為資本的寵兒
Facebook的收購風波
第2節 開心網的崛起——創造中國互聯網發展史話
揭秘開心網的發展歷程
SocialGame——開心網不走尋常路
開心網的未來在哪里
“真假”開心網
第3節 Twitter——簡單、開放改變世界
失敗鯨
140個字符創造的奇跡
Twitter的發家史
Twitter成功的奧秘
Twitter成功背后的社會學意義、營銷學意義和開放平臺的意義
第4章 社會化網絡改變我們的生活
第1節 社會化網絡改變我們的生活
免費環游世界
“大鯊魚”奧尼爾與Twitter的故事
尋人記
“助產士”的故事
第2節 要Happy,要SocialGame
第3節 SNS式美麗新世界
第4節 SNS達人的小眾生活圈
第5章 社會化網絡讓求職變得更容易
第1節 社會化網絡時代的求職新途徑
求職新利器
虛擬世界里的真實招聘
社會化網絡顛覆傳統的招聘方式
第2節 弱鏈接、人脈與社會資本
“微弱關系”
網絡社交人脈演進史
第3節 找工作,你準備好了嗎
讓工作主動發現你的優勢
學會管理你的社交網絡
打造職場的雙贏通道
第6章 社會化網絡營銷——網絡營銷新時代
第1節 社會化媒體——網絡營銷新力量
什么是社會化媒體
傳統網絡營銷的變革
社會化網絡營銷時代來臨
第2節 社會化網絡營銷
娛樂的才是互動的
娛樂與社會化網絡營銷的完美結合
不能只有娛樂,而沒有營銷
第3節 創意驅動了你的眼球,也驅動了你的態度
第4節 超越社會化網絡
第7章 螞蟻有了擴音器——社會化網絡與個人品牌建設
第1節 網絡時代——草根也能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
第2節 博客——打造個人品牌的利器
第3節 即時聊天——個人品牌如影隨形
第4節 Twitter——創造個人品牌的新力量
第5節 社交網站——發現并建立你的個人品牌
第6節 播客/視頻——每個人都可以當15分鐘名人
第7節 張小盒,用社會化網絡打造的品牌149
第8章 社會化網絡代言人——奧巴馬
第1節 沒有社會化網絡,就沒有奧巴馬
第2節 奧巴馬的社會化網絡營銷啟示錄
網絡視頻傳播——視頻新媒體力量的運用
關鍵詞購買——搜索引擎廣告精準營銷
游戲內置廣告——新穎的互聯網廣告思路
網絡口碑營銷的最高境界——激發郵件病毒營銷的傳染力
博客營銷——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媒體
第9章 社會化網絡與長尾的開放平臺
第1節 什么是開放平臺
第2節 開放與繁榮
Google——將開放進行到底
Twitter——開放成就的社會化網絡巨頭
亞馬遜——在開放中從容應對全球經濟危機
淘寶——開放,與合作伙伴共建商業生態系統
騰訊——何時能走向開放
Facebook——開放平臺,網聚開發者的力量
第3節 平臺決定舞臺
第4節 開放平臺的長尾現象
第5節 開放平臺標準之爭
第10章 數字化生存與社會化網絡的未來
第1節 數字化生存
第2節 擁抱3G,擁抱移動互聯網的未來
第3節 社會化網絡的神奇新變數
第4節 社會化網絡的未來
后記
書摘插圖
第1章 社會化網絡理論變奏曲
第1節 社會化網絡——未來的新入口
能夠發揮互聯網全部潛力的候選人,將會在下一屆總統大選中脫穎而出。
——埃里克·施密特Google CEO(2006)
社會化網絡圓了奧巴馬的總統夢
似乎比預言界的傳奇人物諾查·丹瑪斯還要神奇。
因為正如大家都知道的那樣,施密特言中了。時隔三年,2009年奧巴馬便因為對互聯網的“運用之妙”贏得了美國總統大選,并被冠以“互聯網總統”的頭銜,為全世界的傳媒所津津樂道。奧巴馬之于互聯網,就像1929年的美國總統胡佛之于電話,1933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之于電臺,1961年的美國總統肯尼迪之于電視。
電話、電臺、電視、互聯網……無一不是人類歷史上重大的發明創新。
回顧這將近百年的歷史,一切看似簡單而必然,但若將它們置于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加以考量,卻蘊含著變革的偉大力量。
傳播學之父威爾伯·施拉姆有這樣一個著名的“最后7分鐘”比喻:
“如果人類的歷史共有100萬年,假設這等于一天。
1天=100萬年;1小時=41666.67年;1秒鐘=11.57年
那么這一天中,人類文明的進展如下:
晚上9點33分,出現了原始語言(10萬年前)
晚上11點,出現了正式語言(4萬年前)
晚上11點53分,出現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發明了西方活字印刷術(1450年)
午夜前5秒,電視首次公開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電子計算機、晶體管、人造衛星問世(分別為1946、1947、1957年)”
因此,施拉姆說:“這一天的前23個小時,人類傳播史上幾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發展都集中在這一天的最后7分鐘。”正是這最后7分鐘譜寫了人類歷史的黃金時期,而午夜前的最后3秒卻翻開了人類邁進信息化社會的新篇章。
從電話到互聯網,從胡佛到奧巴馬,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信息化時代短短數十年內,傳播方式從有線電波到通信衛星,從通信衛星到互聯網的不斷革新,并迅速而深刻地改變著世界,而且還看到了人類社會組成更大更復雜的相互連接的架構的傾向。正如麥克內爾父子在《人際網絡:鳥瞰世界歷史》一書中所指出的,這些大而復雜的架構最終會壓倒更小的、更孤立的人類連接模式,因為它們有助于加強財富的積累和發明創新。
然而,互聯網并不是從奧巴馬競選總統才開始的。小沈陽問:這是為什么呢?為什么克林頓、老布什、小布什都沒能有幸獲得“互聯網總統”的頭銜呢?我們不妨再次回顧一下Google CEO埃里克.施密特的預言:“能夠發揮互聯網全部潛力的候選人,將會在下一屆總統大選中脫穎而出。”
對,他在說“發揮互聯網全部潛力”,那么如何才能發揮互聯網的全部潛力呢?俗話說“沒有金剛鉆,就別攬瓷器活”,這里“能夠發揮互聯網全部潛力”的金剛鉆就是我們所要探討的SNS——社會化網絡服務。而令奧巴馬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
——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
社會化網絡的前世今生
孫悟空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大鬧了玉皇大帝的天空。SNS同樣大鬧了互聯網的天空,那么SNS也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嗎?SNS從哪里來呢?
通常人們說起SNS,會言必稱“六度”,奉為圭皋。不過這里的“六度”并非佛經里的“六度”,這里的六度即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人們一般認為它來自于1967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的一次有趣的連鎖信實驗。
不過世事難料,那時米爾格倫肯定怎么也不會想到,他的這次著名實驗會與若干年后的SNS產生關系。1964年,Thomas E.Kurtz和JohnKemeny才發布Basic語言的第一個版本;1966年,英格蘭國家物理實驗室的計算機科學部主任唐納德·戴維斯(Donald Davies)在這一年向研究人員們展示了信息分組交換技術,該技術奠定了互聯網的基礎,具有里程碑意義;1989年3月,伯納斯·李發明的超級鏈接才正式促成了今天的萬維網(World WideWeb)的誕生。
六度分隔理論與150定律
回到1967年,米爾格倫精心準備了160封信發送給居住在堪薩斯州的衛奇塔和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的160個人,信中寫了一個波士頓股票經紀“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Facebook、You Tube、My Space、Twitter等社會化網絡性質的網站正是在2006年前后迅速發展起來的。
什么是社會化網絡
“社會化網絡”是“社會化網絡服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的簡稱,專指旨在幫助人們建立社會化網絡的互聯網應用服務。我們往往也以此來指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網絡——社會化網絡,但是這個詞并不能完全涵蓋那些社會化網站(SNS網站)的功能。
然而,這種高度概念性的定義,我們可以不必去理會,因為它看似有些陌生,但實際上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我們接觸過的許多網站都屬于SNS網站,如即時通信(QQ、MSN)、交友、博客、播客、網絡社區、音樂共享、RSS等。
正是因為這些SNS網站的異軍突起,互聯網正向著組成人類社會更大更復雜的相互連接架構的方向義無反顧地前行。而也正是因為這樣,SNS網站完全有可能成為未來互聯網甚至是未來的新人口。它是光,它是電,它是許多人心中的Superstar!加拿大皇家銀行(RBC)分析師羅斯·桑德勒(Ross Sandier)在一份投資報告中稱,按照現在的增長速度計算,SNS網站中最具代表性的Facebook將于2011年或2012年超過無所不能的Google。
SNS的迅速發展不可避免地迫使人們去重新了解自以為不陌生的互聯網,正如當今最偉大的社會思想家阿爾文·托夫勒在《未來的沖擊》中
所說的那樣:“新知識的浪潮已迫使我們走入日漸細分的專業領域。驅使我們以更快的速度重新修正現實在我們頭腦中的形象。”
這一切也使得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計劃在2010年開設SNS社交媒體研究生課程班,授予碩士學位,向學生講授諸如Facebook、Twitte,和Bebo之類的社交網站,并且已利用視頻形式在該校官網上做了廣告宣傳。該課程班負責人喬恩-赫克曼(Jon Hickman)對此聲稱:“它非常具有關聯性和學術性,雖然是一門新課程,但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為,SNS社交媒體對于市場和傳播領域的工作十分重要,它是其他類工作所需的一門基本技能,它本身也是一個產業。”
盡管SNS的成長速度驚人,但卻不能阻止互聯網專家史蒂夫·哈蒙(Steve Harmon)這樣認為:SNS社會化網絡不過是剛從“受精卵階段”發展至“嬰兒階段”罷了。是的,嬰兒,不過正如尼采著名的“精神三變”比喻中的“嬰兒”——這是一個嶄新的開始,一個最初的運動,一個神圣的肯定。
SNS的一切才剛剛開始,而我們正站在互聯網更為精彩的未來的人口之上。
第2節 六度之內,玩轉世界
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個收信人將這套信寄給自己認為是比較接近那個股票經紀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后以此類推如法炮制。
結果,在完成的42封信中,米爾格倫發現盡管有的信需要經過12個中間人到達那位股票經紀人,但是平均每封信卻只需要經過5.5個中間人便可到達目標人物,經過四舍五入,“六度分隔”(Six Degrees)現象橫空出世。簡單地說就是:“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6個,最多通過6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而其噱頭就是,如果你想認識奧巴馬、李嘉誠或者孫正義,最多只要通過6個人就可以實現了。
根據“150定律”,我們可以維持的穩定的社交關系的人數的最大值約為150。我們稍微計算一下可以發現,通過6個人的人際關系網絡人數便是150的6次方,即11390625000000。這個數字遠超過人類歷史上所有人數之和,因此通過6個人可以與世界上任意一個人建立聯系也就不難理解了。
不過有意思的是,一位研究米爾格倫超過15年的學者托馬斯·布拉斯(ThomasB1ass)卻指出米爾格倫從來沒有提出“六度分隔”的說法,“六度分隔”是約翰·格爾(John Guare)在1991年的同名戲劇《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中首次使用的。盡管無須就此爭論不休,但劇中人物維薩(Quisa)倒是有一段著名的臺詞將“六度”的魔力描述得淋漓盡致:
“在這個星球上,我們和其他每個人之間只隔著6個人,即六度分隔。
美國總統、威尼斯的船夫……不僅僅是大人物,所有的人都算在內也包括雨林里的土著人、火地島的居民和愛斯基摩人。只需要6個人,我就能和這個星球上的任何人扯上關系。這個想法真了不起……每個人都是開向另外世界的窗戶。”(轉引自《小小世界》)
更有意思的是,六度分隔理論的雛形卻出自1929年匈牙利出版的一本短篇小說集《萬物有別》。在其中一篇名為《鏈條》的小說中,作者凱倫斯這樣寫道:“為了證明當今世界上的人關系緊密,這伙人中的一個成員建議搞一個試驗,他下了賭注,如果從世界上的幾十億人當中隨便挑一個人,并且最多只要說出5個相互認識的人,就能和隨便挑的那個人拉上關系。”當然,在他的描述下,筆下的人物都做到了,這也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六度分隔理論的最早表述,可能是由于這個異想天開的想法讓當時的人覺得不靠譜,所以這本書非常不知名,更沒有產生什么影響。
不過,這并不妨礙有關“六度分隔”的故事投胎轉世。《時代周刊》的一個版本是幫法蘭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歡的影星馬龍·白蘭度的關聯。結果經過幾個月的尋找發現,這兩個人只經過不超過六個人的私交,就建立了聯系。原來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有個朋友住在加州,剛好這個朋友的同事是電影《這個男人有點色》的制作人的女兒在女生聯誼會的結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馬龍·白蘭度主演了這部片子。凱文·貝肯的例子則更為著名,雖然凱文·貝肯本身并非著名演員,盡管他演過很多影片,如《阿波羅13》、《透明人》等,但是你可能無法把他的名字和他的臉聯系起來。然而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卻把貝肯稱作是電影界的中心人物,因為任何國籍的演員都能與貝肯發生聯系,并且通過最多不超過8個人。比如黃秋生只通過1個人便能與貝肯發生聯系,那就是布蘭登·費雪,因為黃秋生與布蘭登·費雪合作過《盜墓迷城3》,而布蘭登·費雪又與凱文貝肯在韓裔美國人李志浩進軍好萊塢的首部作品《我呼吸的空氣》中合作過,而你會發現馬龍·白蘭度、貓王只需要通過兩個人,甚至卓別林也只需要三個人便能與貝肯發生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