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問題是養老服務市場供給缺口大。全國幾次較大規模調查的數據表明,我國約有3250萬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長期護理。相關調查還表明,我國老齡人入住養老機構的需求正逐步提高。但是目前專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設施嚴重不足,服務項目和服務內容不全,服務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老齡服務的數量和質量都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要,是“短線”之中的“短線”。僅以養老床位測算,按照國際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進入機構養老標準,我國至少需要800多萬張床位,而現在只有約250萬張,缺口達550多萬張。
老年人問題涉及到幾種社會關系:老年人自身、老年人的親屬以及社會所有人,因此才關系到“國計民生和國家長治久安”;從長遠來看,相關應對策略應該走向機制化、體系化,并進一步上升到法律的層面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教授陳勁松今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老齡化是任何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都會遭遇的一大問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主任回良玉在近日的講話中將老齡問題表述為“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問題”。對此,陳勁松的看法是,“之所以將老齡問題提升到如此高度,是因為老年人的問題關系到幾種社會關系:老年人自身、老年人的親屬以及社會所有人”。
陳勁松分析說,中國人講究頤養天年,大家都希望晚年能過上幸福安穩的生活。對于老年人的親屬來說,家里老人的生活問題是一件大事,老人生活得好整個家庭都會和睦,老人問題沒解決好,整個家庭都會因此而不和諧。放到整個社會層面來講,任何人都會老,大家對于自己老齡的生活有意無意地都會形成一個期望值。如果現在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沒有解決好,影響的是整個社會的情緒。
來自民政部門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目前情況看,“空巢家庭”正在逐漸增多,許多老年人都存在苦悶、孤獨、郁抑、煩躁、多疑等情緒,嚴重的甚至會產生幻覺和厭世的想法。他從自身的工作實踐中感受到,老年人的生理變化和心理變化障礙正日益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調查也顯示,全國城市地區有近一半的老人沒有子女相伴,而農村空巢老人的比重也占到四成左右。如果考慮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打工因素,農村空巢化更加嚴重。
陳勁松認為,一個和諧的老齡化社會會讓社會關系的各方面都達到和諧,讓很多社會問題消弭于無形,從而促進國家長治久安。而要實現和諧的目標,有三方面的問題必須著重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