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數字出版產業不斷向縱深發展,產業融合趨勢將愈加明顯,在這個過程中,誰將主導未來出版業?
上個周末,程序員王鈺在王府井圖書大廈買了一本驚險小說,價格18塊錢。王鈺腦中浮現出一筆“糊涂賬”,有多少商家把這18塊錢“瓜分”了?書店、出版社、印刷廠、作者……這就是所謂的圖書產業鏈。如果把這本書變成電子書,產業鏈又有什么不同呢?在數字出版業中,把上游閱讀和下游終端打通,省略了很多中間環節,也就少了很多利益分配的環節。
在中國,絕大部分閱讀者并沒有為內容付費的習慣,大多數和王鈺一樣愛好閱讀的人們可能還是會選擇購買實體書,而不是去購買一本幾乎和上網本價位差不多的“電子書”,“奢侈”的閱讀終端已經把閱讀成本拉高,相當于實體書標價三分之一價格的電子內容也就不那么劃算了。
不可否認,互聯網的出現讓圖書出版行業面臨更多的挑戰和機遇。有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2月底,亞馬遜生態系統中已有45萬字的圖書,其圖書數量每天以1000部的速度增加,亞馬遜數字圖書銷售已經占據了美國圖書市場的90%。
一時間,互聯網背景下的出版行業涌入許多玩家,他們或無奈屈從或積極擁抱圖書內容數字化的趨勢。運營商陣營中,中國移動率先發力,已經在杭州建立了數字移動基地,著力打造中國數字平臺;在眾多的電子書參與者中,漢王以終端切入,聯合上游出版商解決版權問題;盛大從整合內容平臺輸出解決方案起步,結合終端全方位布局;2010年3月23日,方正集團旗下番薯網發布了首個中文圖書全文搜索引擎,提供中文圖書搜索引擎、電子商務平臺、全媒體發布系統的綜合性網絡服務,包括漢王、易博士在內的終端持有者可以在番薯網進行搜索、閱讀和購買。
重奪主導權
傳統閱讀商機盡失了嗎?
第三極書局,北京中關村西路干道旁地標式建筑物,它的北面是北京大學校區,往南不遠處就是新浪和愛國者總部,與新華書店系統下最大的書城中關村圖書大廈僅一條馬路之隔。如今,第三極書局大樓仍在,然而這家被無數投資者看好、中國最大規模的民營書店已經黯然離去,伴隨著第三極的倒掉,海淀區第一個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基地在短暫的輝煌之后悄然謝幕。現在,第三極書局大樓各個樓層已按照商業地產分別出售。
第三極輸給了自己。第三極書局2006年7月開業時,就打出了85折廣告,掀起了與中關村圖書大廈的折扣戰,而后者是國營企業。4個月后,第三極圖書折扣降至8折,三年間吃掉了第三極書局近5000萬的利潤。扣掉房租、水電和人力成本,書商只能拿到3到5個點的利潤。
|